吳晨宇

2005年是中國實現經濟“軟著陸”和全面兌現入世承諾的關鍵一年,宏觀調控和體制改革的任務艱巨。
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經濟正朝著宏觀調控預定的方向運行。
從總供給看,夏糧和秋糧雙獲豐收,農業生產呈加速增長勢頭,農民收入增長較快;前三個季度工業生產增長17%,年增長率預計達到9.2%;在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房地產等行業較快發展的帶動下,全面服務業增速預計將為8.8%。
從總需求分析,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將得到有效遏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第一季度的43%下降到到第三季度的27.7%,預計全年增長24.9%。居民消費增勢強勁,年增長率預計可達14%。全年外貿仍將保持順差,但規模較去年明顯減少,相當于GDP的1.2%
按照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05年宏觀調控的主基調放到八項內容和六個重點上,調控力度明顯加大。2005年中國經濟形勢將如何變化?記者日前采訪了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副代表兼首席經濟學家湯敏教授,請他就明年的經濟形勢作了分析和預測。
記者:你如何評價2004年中國的經濟發展?
湯敏:整體上,亞行看好中國經濟,但也注意到2004年中國經濟發展中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造成本輪經濟過熱的體制性原因,如征地用地政策、銀行體系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等還遠沒有厘清;農民增收的長期促進因素尚未形成,增收基礎還比較薄弱等。
此外,對經濟運行中的一些薄弱環節,也是本輪經濟過熱中表現為“過冷”的領域,如教育、衛生、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等,還缺乏強有力的長效激勵機制;結構失衡狀況,包括地區差距、城鄉收入差距、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社會進步、就業及扶貧方面的不平衡還需進一步扭轉;以及國際油價上漲的不利影響等。
記者:你對明年的經濟走勢如何判斷?
湯敏:宏觀調控后,那種短期過熱過快的趨勢會有所緩解。但影響對經濟過快增長的根源還沒有消除,一有風吹草動,又會卷土重來。
中國經濟發展其實怕的是快而不是慢。快,原則上不是壞事,但往往造成大起大落的現象,對經濟、財產和老百姓收入的損失會非常大。所以,中國應該追求一種穩健的長期平穩的經濟增長,不要急于求快。
記者:按照這種基調,明年上半年會不會出現“硬著陸”?
湯敏:可能性非常小。最近,又炒起“硬著陸”的問題,我個人倒不擔心,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中國經濟要“硬著陸”。我擔心的是,如果在宏觀調控的政策上不抓緊的話,搞不好,其投資可能出現再一次的反彈。因為對于投資機制的沖動,現在還沒有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制約。
比如說,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企業的投資沖動,銀行信貸擴張的沖動。前幾個月之所以投資有所回落,是抓得緊。前段時間我談了我的觀點,GDP如果低于7%了,就是“硬著陸”。
實際上,2005年是實現經濟“軟著陸”和全面兌現入世的關鍵一年,宏觀調控和體制改革的任務艱巨。明年外部經濟環境將略遜于今年,出口競爭將更加激烈。但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較今年有所放緩,但仍將維持在約20%的高位;消費需求將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幅,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力。進出口增長率略有下降,經常項目賬戶順差進一步縮小。綜合分析,明年經濟可以“軟著陸”的目標,保持8%以上的預期經濟增長速度。
記者:那么你如何評價200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
湯敏:由于石油價格高企、美元疲軟和財政及經常賬目雙赤字居高不下,2005年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將會有所放緩。日本經濟將因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和國內經濟增長動力減弱而下滑一個百分點左右。歐洲經濟受油價波動的影響較大,將保持低速增長。
亞洲發展中國家,除通貨膨脹率比較高以外,整體經濟形勢仍然看好。亞洲發展中國家由于外部環境的制約,經濟增長約為6.3%,較2004年滑落0.9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因為印度、韓國和中國臺北的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所致。在石油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沖擊下,通貨膨脹率可能上升至4.4%。隨著工業國家的經濟增長放緩,亞洲地區的經常性項目盈余將會有所減少,預計出口增長11%,進口增長13%。由于通貨膨脹率上升和對外貿易順差減少,加之各國國內利率朝著國際利率水平上浮,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可能會轉向中性甚至稍有收縮。
記者:你認為明年的外部經濟環境對中國經濟意味著哪些風險?
湯敏:未來的風險主要有兩個方面。美日歐經濟內部日益加深的不平衡,如美國的雙赤字和日本與歐洲的財政赤字會導致利率上升和匯率較大幅度的變動,可能會在2005年后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甚至有可能導致2006-2010年間出現一段滯脹時期。
處于高位的石油價格。如果原油價漲到50美元并持續到2005年底,除日本以外的亞洲10個國家將因此損失1.5個百分點的GDP增長速度。其中,泰國和菲律賓將遭受的沖擊最大。其他將受到明顯沖擊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中國香港、印度、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記者:你對明年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有哪些建議?
湯敏:中國經濟宏觀調控應注意“治熱”與“防冷”并重,采取措施緩解貨幣政策對中小企業等“過冷”領域的影響。
此外,應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為全面兌現開放服務承諾作好準備;配合宏觀調控措施,實行中性偏緊的財政政策,有針對性強化宏觀調控效果;緩解能源供應缺口,縮小能源價格波動的沖擊。
記者:中國宏觀經濟該如何“防冷”?
湯敏: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的當前“治熱防冷”,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平衡發展的一著好棋。但由于體制上和觀念上的原因,在經濟緊縮中最先受到傷害的往往是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小企業。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自今年5月份開始,銀行業的短期貸款不但增速在急劇下降,就連絕對值也一直在下降。9月份金融機構的短期貨款比5月份少763億人民幣。其中國家銀行同期的短期貸款更減少了1689億。因為相當部分的中小企業流動資金靠的是短期貸款,短期貸款的大幅度下降,對中小企業影響較大。
除去小鋼鐵、小水泥企業,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集中在服務業、小制造業、農業等行業,是關系到統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經濟力量,不屬于國家重點調控的范圍。但只要宏觀政策一緊收,受損害的首先還是這些中小企業。商業銀行在壓縮信貸規模時,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項目,特別是流動資金的貸款,往往首當其沖。而大型國有企業和銀行之間往往有長期貸款合同,不容易受影響
因此,在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時應該考慮到它的負面效果,有意識地采取一些對沖措施,以緩解中小企業在宏觀調控中的不利影響。
可以考慮適度加大對中小企業短期流動資金貸款。通過窗口指導,適度控制長期貸款,增加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
為了防止一些地方擔保公司成立過快、過小、過多和運作不規范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銀行部門應盡快進早建立專門針對擔保公司的鑒別和信貸審核制度,有關部門應盡快規范擔保公司的準入與退出制度。通過這些措施,用靈活的信用擔保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制定有關法規政策,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環境,亦是十分必要的。
記者:你對中國金融改革有哪些建議?
湯敏:金融政策應在適度控制貨幣供應、防止經濟過熱的同時,加快改革步伐。主要措施應包括明晰銀行產權、激活證券市場、規范企業債的發行與流量管理、確定民營金融機構的法定地位等,重點推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農村金融服務缺位措施。

明年是兌現入世承諾全面開放金融服務之前的關鍵一年,應加快金融管理體制改革,使銀行產權多元化、民營金融機構合法化、利率市場化以及金融服務現代化。同時要大力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債券市場。此外,還應加快國家范圍內征信系統建設,擴大民營銀行試點范圍,加速農村金融體系建設。
記者:你認為中國的宏觀財政政策是否面臨著轉型?
湯敏:中國財政政策已經步入轉型階段,應明確提出退出積極財政政策,轉而實行中性偏緊的財政政策,即不擴大財政赤字絕對額,并通過GDP的快速增長相對壓縮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中性財政政策并不是一種“不作為”的財政政策,應通過調整支出結構,更加靈活地支持社會經濟事業發展。具體可考慮以下措施:
一是逐步推行差別性地區財政政策,在制定開支標準和選擇開支項目方面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權,使地方政府也能做到以收定支。明年可考慮先下放工資和辦公費的支出制定權限。
二是財政貼息。這是針對“過冷”領域,采取財政對沖措施,可縮小貨幣政策對這些領域的邊際影響,改善經濟結構。
三是開征能源消耗稅。這項措施既可以有針對性強化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果,又有利于緩解能源供求矛盾。
四是加大社會保障和社會救濟等針對低收入人群的支出。應盡快建立農村低保制度,改革社會救濟制度,以及對貧困戶子女實行包括大學在內的全免費上學政策。五是應抓住當前經濟與財政承受能力較強的機遇,加快處理政府的或然債,降低財政脆弱度。
記者:你認為中國該如何防止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湯敏:國際油價回落是短暫的,從長遠看,還可能繼續攀升,應做好長期因對挑戰的準備。
中國應密切跟蹤分析國際石油價格走勢,靈活運用現行石油定價機制,及時調整國內油價,避免因國際石油價格劇烈波動造成國內價格的扭曲。
加快國家石油戰略儲備的建設步伐,穩步推行石油期貨交易,可以部分地規避石油價格風險。
通過建設虛擬電廠,鼓勵節能。所謂虛擬電廠,就是把用于電廠建設的投資改為對各種節能項目的補貼,通過對受益用戶收取一定費用的方式償還投資與運營成本。如果節約下來的電力需求等同于新建電廠的發電廠能力,就等同于建立了一個虛擬電廠。測算表明,在上海建設一個34萬千瓦的虛擬電廠,約需兩年,總投資約為1億3千萬美元,節省一度電的投資僅為6分錢,不到生產一度電成本的六分之一。此外,還可以節約輸電成本,減少環境污染。
政府還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政府應從稅收、價格和融資等方面建立激勵機制,大力促進水能、風能、地熱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實現能源供應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