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福等
關于“對人民的承諾”
張國福
每個領導在干什么?他的職責是什么?什么時間能找到他?怎么能聯系到他?這些對每個民眾來說都是特別關心的事,因為有事可以找到他們。對領導干部來說,為了提高執政能力,必須向民眾作出承諾,這樣不僅鞭策自己好好工作,而且為民眾提供了一把利劍,來幫助和監督自己努力工作,不犯或少犯不必要的錯誤。
為了提高執政能力,為了小康社會的早日到來,每個領導干部乃至每個公務員應向民眾作出承諾——為人民服務。一個政府,一個單位,領導干部應當起模范帶頭作用,把自己的職責、工作時間、聯系方式張貼在自己的辦公室門口;虛心接受民眾的監督,這是上崗必須的一步。每位公務員也應履行。
我們的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都這樣做好不好?我們的要求高不高?
法庭上誰坐中間,是個問題
彭之樂蔡 欣
一天出庭,審判席上坐著三位法官大人,我很納悶,為啥主審法官坐在旁邊呢? 閉庭后向法院的書記員請教,才知道,按照有關規定,主審并不一定是坐中間的,坐中間的應當是官職最大的人(比如這個庭上就是庭長坐在中間)。所以,如果主審法官的官職不是合議庭中最大的,就不能坐在中間位置。 一般的庭上最大的官就是庭長了,可遇到大要案,院長來了,這時,庭長也得靠邊兒坐。
我并不籠統地反對這樣“按資排輩”的做法,“等級”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秩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當把“誰該坐中間”當成一個司法相關的問題時,我卻不敢茍同“官職最大的,而不是主審的法官坐中間”的狀況,因為這明顯流露著一種“行政”的痕跡,而不是“司法”。
“行政”講究命令與服從,所以讓官職最大的人來當“核心人物”是當然的;但“司法”追求的是公正,這就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獨立”。如果某位法官主審案件,但不是其自己擔任審判長,不是自己坐在法庭的中間席上,要得到“官大的”同意以后才能得到所謂的“合議庭決定”,那么,“司法”與“行政”就顯得沒有本質的不同了。甚至有時,就算主審法官就是最大的官兒,坐在法庭中間,庭長也會坐在旁聽席上來聽庭審。合議庭討論案件時,庭長再背著主審法官跑到院長那里去匯報,最后從院長那里帶來“指示”變成所謂的“合議庭決定”。
很多人對法院體制的行政化提出的批評已經很多,就不再重復了。這里,我只想強調:法官判案靠的是智識——法律的、專業化的,而不是靠行政級別。官職大的人說的話就一定對嗎?甚至有時他根本對案情沒有太多了解啊!在法庭上、審判中,一位沒有領導職務的法官,并不能被同是合議庭法官的行政領導視為其下級,至少在法律面前是這樣?!八痉í毩ⅰ钡囊粋€精髓也許就在于此。
莫讓基金會變成“養老院”
劉 鑫
目前,一些基金會等民間組織事實上成了行政和事業單位退職領導和其它“老弱閑散”人員的養老院。我們的一些政府將基金會視為政府的附庸,將其作為安置單位中未到退休年齡富余人員的中轉站,使其成為看報休閑的養老院,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空架子。這是行政權力的一種變相延伸,既阻礙了公民和政府之間“通道”的順暢,也為權力尋租等腐敗行為提供了額外的門道。
在前不久清華大學NGO(民間非正式組織)研究所針對全國上萬個民間組織的調查中發現,被調查的民間組織中,有49.2%的組織執行負責人在擔任該組織領導人之前在行政部門任職;有27.9%的人曾在事業單位任職?;饡让耖g組織的成長,是中國公民社會興起的標志。只有代表公民的各種組織從底層興起,才能改變中國從上而下的計劃式管理模式,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政府權力的過度膨脹和濫用,才能使社會更富有民主和活力。因此,包括基金會在內的民間組織,必須警惕,既不能成為充滿官氣的“二政府”,也不能成為政府部門閑散人員的“養老院”。
女研究生自殺、知識分子迷信的哲學問題
沸 騰
南京市一名女研究生找工作屢屢受挫,于是求問于路邊的算命先生。當算命先生告訴她是她的命運不好而造成時,她的精神防線輕易就被摧毀,在自己的房間里上吊自殺(2004年12月14日《江南時報》)。無獨有偶。四川省閬中市彭城鎮中心學校后面是一座墳山,一些膽小的學生晚上不敢出門;又因安全事故頻發,校長于是在教學樓和公寓樓背面讓巫師給貼了很大的兩個“符”字,并在學校大門旁點了兩個菜油燈驅鬼(2004年12月19日《華西都市報》)。
一位學習醫學的研究生,居然相信迷信而輕易自殺。一位小學的校長,至少受過中師以上正規教育,居然在學校請巫師做“法”、畫“符”和驅“鬼”。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這個嚴酷的現象,反映出目前中國的哲學教育的貧困問題。一個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者是不會相信迷信的。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命運的變化是由多種客觀因素決定的。他們輕易相信迷信,說明學校哲學教育在部分學生中失效。大中學校都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可他們十幾年的無神論教育,被半文盲的算命先生幾分鐘就抵消了。我們不得不深思我們的教育(內容、方式和力度)問題。
另外,事實上,部分官員相信迷信的現象也起到了一些負面導向作用。一些貪官更是對算命先生言聽計從。這些官員的迷信行為嚴重背離黨的理論和宗旨,但是卻又掌握著一些黨和政府部門的權力。這就給群眾一個錯覺:官員都相信迷信,看來迷信是可信的。據《江南時報》報道,蘇州大學對國內具有代表性城市的大中小學生就“科學素養”問題做了調查:回答“算命是否科學”一項的數據顯示,46.7%的學生認為算命是科學的。這就充分顯示了問題的觸目驚心。
人口論、新人口論、新新人口論與三“馬”
徐迅雷
2005年1月6日,“中國第13億個小公民”在北京出生了。當然這是象征性的,我們不必為象征性的數字較真。1月10日,我看到有報道說,這位“第13億”還沒出院,眾多品牌生產商就想請他做形象代言;他老爸已給他定名為“張亦弛”。有張有弛,文武之道。計劃生育這個國策實施這么些年,現在似乎由“張”而“弛”了。比如“放開生兩胎”的聲音已經很強烈。而“第13億個小公民”的出生,從電視新聞看,也有濃郁的歡慶色彩。我認為這是一個危險的傾向。我國進入了較低生育水平后,不少人情緒樂觀,視角盲目。現在不是歡慶的時刻,仍然是憂慮的時刻。馬爾薩斯提出“人口論”,說人口按幾何級數增加,而食物是按算術級數增加,最終人多糧不夠,壞事,人類前景黯淡。馬寅初“馬首是瞻”,弄了《新人口論》,但也沒被重視。馬克思也曾關心中國人口問題,他在《國際述評(一)》中曾說:“中國不斷增加的過剩人口,早已使它的社會條件成為這個民族的大多數人的沉重枷鎖。”中國現在的人口學家,沒有弄出一個像樣的“新新人口論”,慚愧啊慚愧。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若干年后,肯定有更多的鄉鎮干部,在月黑風高夜摸索著前進,去抓計劃生育了……
新聞發言人制度貴在說實話
老 石
國新辦2004年12月28日公布了62個國務院部門75位發言人名單,同時宣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已有20個建立了新聞發布和新聞發言人制度。(2004年12月29日《北京青年報》)這是歷史性的進步,體現出我國在建立現代民主政治制度、提高執政能力方面的良好勢頭。舉手稱贊之余,我感覺問題仍然不少,建立制度只是上路,如何落實和落實好是另一碼事兒,從實踐上看,雖然大部分省市、國務院各部委都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但總體感覺仍不“解渴”,做不到實話實說,大部分新聞發布會發布較多的是政策變動、經濟成就,都是歌功頌德的“拜年話”,而人事變動、突發事件報道較少,負面新聞也少。如果新聞發言人是僅僅會唱喜歌的鵲,新聞發言人制度豈不成了標榜門面的政績工程,是地地道道的作答,有違建立此制度初衷。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只是一個開頭,更關鍵的是新聞發言人“作為不作為”,說不說實話,這才是考驗新聞發言人制度落實與否的試金石。進一步說,只有說實話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才是真正的好制度,真正的政務公開,真正的民主政治建設的舉措。
讓勞模當代表的思考
秦川牛
各地兩會紛紛召開,筆者發現一些地方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當成一種榮譽給予勞動模范。然而,當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真的僅僅只是一種榮譽嗎?它們可以說是一種榮譽沒錯,但更是一種責任:代表人民群眾參與國家建設和管理,實現參政、議政,行使民主權利。也就是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身上還肩負著一種特殊的使命,并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勝任的。一個合格代表光自身的本職工作干得好,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先進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除了有責任心,政治素質好外,還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了解一些黨和國家的基本制度、政策和方針,以及要有表達群眾心聲和參政議政的能力。
問題的關鍵是選什么樣的勞模當代表。人大和政協會議是共商國是,共謀國家發展大計的會議,不是表彰勞模和先進人物的“先代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與勞模是兩個不同的“角色”,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用武之地”和不同的條件與素質要求,也就是說,能當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不見得能當勞動模范,能勝任勞模的也不見得就能勝任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貪官的警示作用有多大?
李傳璽
面對層出不窮的腐敗,有人曾提建議讓官員們多到監獄走走,聽聽貪官們今日的懺悔。這幾年,還真做得有聲有色。比如請貪官們來做報告,報告自己的墮落軌跡以及現在的悔恨。安徽王懷忠被槍斃之后,有關部門舉行大型展覽,組織現在在位者一批批參觀談“感受”。河北巨貪李真被槍斃之后,一直追蹤采訪他的記者將采訪手記出版,讓人們領略李真“靈魂”出竅時的“風采”,有人甚至建議每個在位者應該人手一冊。
應該說這些做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但這種警示作用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能維持多長時間?
江蘇省原反貪局局長韓建林曾是反貪戰線的標兵和楷模,主審了沈陽慕馬大案的主角之一馬向東,并把他送上了刑場。按理說,他對馬向東最后的靈魂哀嘆最了解,馬向東之死最能對他起到警示作用??伤詈笠膊狡鹆笋R向東的后塵,收受起省交通廳局長章俊元的賄賂。即使是好官,即使有警示,為什么仍然抵抗不住誘惑呢?只能是我們一直在說的人治大于法治,也只能是我們一直沒有健全的監督制度。小平同志曾說:沒有一個好制度,好人也會犯錯誤;有一個好的制度,不好的人也可能少犯錯誤。否則,光靠教育光靠警示是不夠的。
“農民工”稱謂不妥
唐宗禮
時下,“農民工”一詞所指的對象可謂家喻戶曉,但這一稱謂似有不妥之處,有成份論的嫌疑。通常按職業稱呼,種地者稱農民,務工者稱工人,經商者稱商人,參軍者稱軍人,從政者稱干部,這些稱謂前都沒有加定語進行修飾,也就是說不管他原來從事什么職業,都一律按現職業進行稱呼。
如按“農民工”一詞進行類推,是不是軍轉安置走上工人崗位的要之稱為“軍人工”,學校畢業走上工人崗位的要稱之為“學生工”,工人轉崗種地者要稱之為“工人農民”呢?對原來種地人員務工后的稱謂前面加上“農民”一詞進行修飾,實質是對農民的一種歧視,其貶義的成分顯而易見。“農民工”一詞的潛臺詞就是農民不管你走到哪里,也不管你離開土地從事什么新職業,你終究還是農民。因此,筆者認為“農民工”稱謂不妥,應統一按現職業進行稱呼,該叫員工的就叫員工,該叫管理人員的就叫管理人員。幾千年前農民起義軍領袖就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現在,我們愿全社會對農民多一些關愛,多一些平等,愿“農民工”一詞早日下崗。
建議改革現行紀檢監察機制
趙乃巖
有資料顯示,1997年到2002年約5年時間里,全國受到紀檢監察機關處分的干部有3.1萬人,所涉案件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涉案金額越來越大;二是涉案人中職務高的,尤其是“一把手”越來越多;三是犯罪行為隱蔽時間越來越長。究其原因,除干部本人主觀思想方面的原因外,現行黨內紀檢監察機構設置不科學,監督力度不夠,效果不佳是一個重要原因。
現行紀檢監察機制由于各級黨委和政府紀檢監察部門的“一把手”都是同級黨委任命的,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按“在同級黨委領導下向上級負責”的工作原則,很難盡到有效監督之責。據調查了解,紀檢干部的最大苦衷就是實施監督難,處理案件更難。說情風難頂,案件難查,結論難下,導致對許多有問題的干部失察、失控。
為此建議:一、對現行紀檢監察條例進行必要修改。要賦予各級紀檢監察部門獨立的權威,以便實施更有效的監督。特別要加強對各級黨政“一把手”監督力度。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紀檢監察部門的“一把手”實行委派制,即由上一級黨委任命,并實行崗位輪流制度,3~5年輪換一次。調配使用權歸上一級黨委。三、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同地方各級黨委紀檢部門“一把手”之間,建立“直通車”制度,便于中央及時把握全局性的情況動態。四、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校開設紀檢監察干部專修班,或成立紀檢監察干部學校(院),為各級黨委監察部門培養優秀的專職干部,儲備優秀的后備干部。
希望電視臺開辦“社情民意”欄目
舒巖娜
每年全國人大代表會議和全國政協會議(即“兩會”)召開期間,中央各媒體予以突出和集中報道,發表見解、反映問題、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效果很好,而兩會之后,便銷聲匿跡,給人以臨時性印象。其實,無論是觀眾聽眾,還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仍然十分關注所提的各種問題以及解決的情況。鑒于此,不如變臨時欄目為固定欄目,像中央電視臺已開辦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開辦“社情民意”欄目,給民主黨派、人大代表、政委員等各界人士暢所欲言的機會,就其提出的建議或提案展開討論,發揮他們的作用,積極建言獻策,反映社情民意,履行民主監督職能,這不失為創新民主監督形式、擴大民主監督渠道的好方法。這樣,既創新了民主監督的形式,擴大了民主監督的渠道,又推進了政治文明建設的步伐,強化了媒體監督的力度。
弱式群體應有利益表達渠道
溫 洋
我國已經進入一個社會結構和利益明顯分化的社會,各地的信訪事件呈上升趨勢。在我國,弱勢群體缺少國際上通行的弱勢群體表達自己利益的制度化方式,弱勢群體在追逐自己的利益上,處于無力狀態。在利益已經高度分化的情況下,這些群體既沒有相應的組織形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在媒體上也很難發出他們的聲音。因此,常常導致一些上訪人員采用極端的手段。為此建議:1.在各級人大、政協設立工人、農民界別,從基層推薦一些有代表性的市民、農民參加人大、政協的會議,在出臺重大決策時也邀請他們參加咨詢意見。2.在處理群眾上訪問題方面,可以嘗試建立聽證會和聯系會制度。3.在信訪工作中可引入行政問責制。
(廣東/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