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
“me too”的模式行不通
所有的挫折都只是一種過程。父親在我3歲就過世了,童年時我幫母親賣鴨蛋和文具。鴨蛋1斤3塊錢,10%的利潤,還容易變質。文具的利潤超過40%,保存期長。顯而易見,賣文具比賣鴨蛋好。但是,我們堅持賣鴨蛋。鴨蛋薄利多銷,兩天就能周轉一次;文具雖然利潤高,但半年一年都賣不掉。
后來,我將賣鴨蛋的經驗運用到“宏■”,建立“薄利多銷模式”,產品售價定得比同行低,利潤低,但客戶量增加,資金周轉快,經營成本大為降低,實際獲利大于同業。
做事我喜歡無中生有,喜歡創新,從前做技術人員,還發明了臺灣第一臺桌上型電子計算器、第一臺掌上型電子計算器。總是跟著別人走,很難脫穎而出。全球競爭日趨激烈,人有我有,“me too”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年輕時,我的想法就跟別人不太一樣,他們想考醫科,想出國,我都是走自己的路;日后“宏■”自創品牌、強調人性本善、擺脫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都是獨創的,“不一樣才能拿第一”。運用反向思考,反而有活路,有助于突破人生與事業經營的盲點。
雖然為了創業繳了許多昂貴的學費,但我鼓勵年輕創業領袖創新。你要挑戰的目標越大,所具備的素質也必須越高。一輩子,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不僅僅是重復。
從碩士畢業至今幾十年,我一直在創業,創業的無中生有,讓我感受到人生的最大享受。創新求變總能把劣勢變為優勢。從電子鐘、頻率計數器到“微巨架構———微服務、巨架構”(Micro Serice,Megalnfrastructure)的新理念,我們一路創新;從環宇、宏■到泛宏■、維創,把華人品牌一步步推向世界。當初創業時,根本沒想到規模會如此大,或者對整個產業有影響。但是我們走每一步都很盡力,不停地向前,覺得最大的挑戰還在未來。
認輸才會贏
有些媒體說我是“最懂得認輸的贏家”。的確,宏■在過去20年里,都在全球十大品牌之列,非常不簡單,就是要在“輸”的時候撐得住,不打輸不起的仗。輸了肯定有理由,能夠改正,接下來再找新機會才會贏。
企業的存活,比人延續生命要困難許多,因為企業是由一群生命組成的,出錯、失控的幾率更大。一個人的成長必須接受教育,企業所受的教育應該更多。實際上,企業領導人是否提供成員足夠的教育呢?又舍得為員工的成長付出學費嗎?
有這樣的案例:宏■在早期推出“天龍中文電腦”時,業務推展不順,恰好有業務員賣出一套,大家正在興奮,卻發現客戶原來是空殼公司。雖然損失十幾萬元,但主管并沒有責怪他,反而幫他分析情況,逐一檢視客戶信用管理的步驟,直到找到漏洞。這件事取得明顯效果:首先我們的信用管理制度更加完備,其次上司的寬容讓那位員工更加努力,后來他還奪得年度業績的第一名,這也使“認輸才會贏”的企業文化更具說服力。這些收獲,足夠彌補十幾萬元的金錢損失。
每個企業都要面對挑戰,當然是自己付學費,去突破瓶頸!我想,我大約是臺灣付出學費最多的企業負責人。公司贏利,自然有能力繳學費,但在逆境當中,尤其要堅持培養人才。
我認識的一位總裁為了鼓勵下屬,打造一種“領導者包容犯錯”的企業文化,采取“走動式”管理激發基層創意。我一向鼓勵公司內部能有不同的聲音,開會時可以說是“沒大沒小”,每個人都可以有想法,但不是無的亂放矢、為反對而反對,提出的建議必須是雙贏或多贏的建設性意見。
成功會讓人很有信心,處在“良性循環”里;若是失敗,記取教訓,別在同樣的地方跌倒。除了從失敗中學習,也學會策略,遭遇困難時暫緩、或者繞道而行,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終究會水到渠成。宏■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地印證這樣的挑戰哲學,在組織上不斷地創新再造。
我不是思想家,而是實踐者
我并不是思想家,而是實踐者、企業家。大家不愿意去碰的東西,我絕對敢去碰。你不畫大餅,提不出挑戰的大目標,組織容易渙散。當然,杜絕“壯志未酬身先死”,今天不能成功,那就明天或者后天,學會不斷克服困難,腳踏實地達到目標。我非常重視企業文化,從開創之日11個員工的小規模就開始營造。
首先,設計能夠應對各種情況的創業機制。創業不能依靠偶然因素。做事之前做最壞的打算,但要保證一時虧損也不會全線崩潰,這樣失敗才能轉變為投資和學費。經濟的起伏,遭受挫折,都是現實環境的常態,一定要設計出相應的創業機制。譬如宏■從電腦整機進入了鍵盤、CDROM、DRAM、LCD各個領域,這種多元化機制可攻可守,能抗多次失敗。
集體創業機制也能抗風險,個人創業一次失敗就元氣大傷,集體創業卻可以失敗多次,而一個企業不可能失敗五次之后,還不成功。但是不少人質疑,集體創業是否可同患難不可共繁榮?但我就是要突破,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發展過程中不談管理,而是談領導,談共同目標、共同利益,談遠景和挑戰,這容易團結創業者。另外,分配合理,不僅是利益分配,也包括位置分配,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要允許、更要鼓勵不同追求滿足的模式。
我們寧愿在每個細小的環節做實,而不會為了節省資源和精力投機取巧,像柳傳志做聯想,就是“撒一把土夯實了,再撒一把土夯實了”,拋棄速度和泡沫。那些極度精巧的策略,可能也是最脆弱的。
第二,信奉人性本善,一直是宏■最重要的企業文化。宏■的“■”字,等同于“棋”,公司永遠是一盤活棋,棋道即商道,講究布局和全盤考慮,也講究每項資源,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我的創業不是創“電腦”的業,而是創“人性”的業,始終在尋找能夠組織人性、發揮潛能的最好方法。自然資源有限,而腦力資源開發無限,找到開發腦力的有效機制就能夠發展。以前,我對外國媒體記者形容,宏■以制造電腦聞名,也以制造百萬富翁聞名。在全世界科技企業,股權像宏■這么平均而分散的,可說絕無僅有。宏■從集體創業開始到推動員工入股,非常重要的用意是,我要讓同仁知道,雖然我是“龍頭”,但不是老板,我和大家一樣都是伙計。這是宏■建立互信基礎的關鍵所在。
如果同仁疏忽造成損失,我不會責怪他“輸掉我的錢”,因為輸錢大家有份兒。事實上,我不愿以老板自居,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部屬總是看上司的臉色辦事,不能對自己負責,容易誤導企業發展方向。我不喜歡也不欣賞這樣的同仁。
第三,學會“分享”的概念。人才流失有很多原因,但是如果高層愿意享受大權旁落,落實分散式管理,人才才有機會歷練成大器,保持高度的士氣與向心力。人畢竟存在弱點與盲點,很多老板不愿承認,隱藏最深的就是“貪”字,貪權、貪利,也貪效率、貪方便,所以,“分享”成為相當重要的概念。想通這一點,與同仁分享成果就不會覺得犧牲與損失,反而嘗到甜頭,得到回饋,證明我的堅持是對的。現在,即使我們遭遇挑戰,也不會對理念的本質產生懷疑,因為它們已經被證實是行得通的。
這20年來,我個人的股權比例越來越低,但是股票的總數與總值卻越來越多,以絕對值來看,將股權分享出去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分享,使我們收獲更加豐盈。
第四,為別人著想,包括所有消費者和員工,自己不會因此少了什么,卻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和回饋,所以,我鼓勵更多的人為別人著想。宏■的企業信條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每個人都要爭取效益,你憑什么呢?還是要憑你為客戶作出的貢獻。
不留一手的創業態度,才有宏■今天千億元的企業規模。“泛宏■集體”的英文名字PanAcerGroup,其實代表了我的心愿:希望宏■能成為百年企業,后一輩更好地光耀宏■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