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王 力
一只獅子發現一只兔子,追了它大半天,最終還是沒追上。其他動物嘲笑獅子,獅子無奈地說:“我跑只不過是為了一頓晚餐,兔子卻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我當然跑它不贏。”
一只獅子遇上一只兔子,奮力向它撲去。兔子自忖最終難逃獅子的魔爪,便撒腿向草地跑。一個追,一個跑,眼看兔子就要被獅子抓住,獅子卻放棄了兔子,因為獅子發現兔子把它引到一群綿羊面前。羊與兔比,獅子當然要舍兔而取羊,不為別的,只為羊的肉比兔多。
一只獅子遇上兩只兔子,一只在前,一只在后。前面善跑,后面的不善跑。后兔與前兔打招呼:你得挺住,多跑一會兒,把獅子拖累;等獅子再來追我時,我就能跑贏它了。最終的結果是,獅子徒勞無功,兩只兔子安然無恙。要說明的是,后兔事后無償為前兔供應了一個冬季的松子果。
一只吃飽的獅子在閑逛時發現一只兔子。獅子想吃它,可胃撐得受不了;想放它,一則覺得便宜了它,二則有損森林之王的威嚴,實在不妥。聰明的兔子看出獅子的心思,說:“高貴的獅子先生,我實在不忍心讓我那不太嫩也不太美的肉來使您飽漲的胃難受,可我也不忍心您因為不吃我而失去您的尊嚴。為了報答您,我決定給您‘回扣———發現綿羊一定通知您,而您,只需假惺惺地追一追我,到沒人的地方就放了我,就當您活動活動筋骨吧,如何?”獅子瞇起眼想了想,果然是個好辦法。于是兔子與獅子玩了一次友誼“賽跑”,事后兔子拿了“回扣”給獅子———它可不敢毀約,因為它知道,明年還得靠那只經常“吃飽”的獅子幫忙才能“生存”。
上面四只獅子碰巧同時遭遇上面的五只兔子,最終的結果是那只為了保住自己性命只知道跑卻不知道想其他辦法的兔子葬身獅口。因為它也許能跑贏一只獅子,但絕對不可能又跑贏其他的獅子。后來獅口余生的四只兔子碰頭后總結“生存法則”,歸納為四點:第一,只靠自身力量絕對不行;第二,必要時可犧牲他人;第三,發揮集團的力量;第四,充分利用物質利益對敵對友的“親和作用”。這就是“兔子生存法則”。
“兔子生存法則”運用在企業經營中,就是一個企業在做不到行業領頭羊的情況下,不要生搬硬套領頭羊的各種運籌模式,必須學會尋找市場夾縫。因為市場總是會有縫隙的,它不可能是鐵板一塊。每一個產品,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市場。
一家企業要想找到如此的空子,而且還有可能是經常性找到,就得具有逆向思維的能力,常與大眾的思維背道而馳。也就是說,自家的思維與別人沒有什么兩樣,就很難發現別人也無法發現的夾縫了。
20世紀中期的幾年當中,美國底特律的汽車制造商們一直饒有興致地加長和降低車身,因此他們生產出的車型一年比一年大方、流暢、美觀。可是,出人意料,黑森林中突然就冒出個李逵———“大眾甲殼蟲”,就車身來說,“大眾甲殼蟲”的車身是又短又寬,丑陋無比,與底特律的汽車制造商們生產的線型流暢、車身寬長的汽車相比,可謂反差太鮮明了。“你們不是追求車身寬長,流線美觀嗎?我就非來個丑陋不堪的‘甲殼蟲”。這就是逆向思維的結果。
只要我們耳聰目明,總會找到市場“縫隙”。有了這種“縫隙”意識,經營者的眼光就常常落在別人不注意的地方,另辟蹊徑,別出心裁,不隨世俗,不“踩著別人的馬蹄印子趕大車”,不貪利于一時而步人后塵,追風趕潮。當別人一窩蜂地上時興商品時,他卻悄悄地發掘傳統產品的生機;當別人的雙眼聚焦城市市場時,他的“火眼金睛”卻盯上了廣闊的農村市場。企業一旦瞄準了“縫隙”市場,就不會“隨大流”,而專心生產市場上有需求但目前尚無人制造的產品;就不會“隨風跑”,也不會“等著瞧”,而是像兔子一樣以變應變,主動出擊,使企業的經營方略像陀螺一樣飛旋在市場競爭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