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公共服務委員會的成立,意味著行政機關集嚴父慈母角色于一身的管理體系行將結束。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政府有責任讓老百姓得到好的公共服務”。
一些動作顯示,北京正在進行一場涉及全局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其中一個標志是,7月北京市海淀區公共服務委員會的正式掛牌。
掛牌儀式上,北京市委副書記杜德印說:海淀區試點,是全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前的5月,海淀和懷柔兩區的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獲得北京市委的批準,方案說,海淀的重點是在事業單位進行改革。
海淀試點的目標,按區長周良洛的說法,是“以轉變政府職能”為中心,以“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為突破口,整合行政資源,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質量,探索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
這一試點受到關注的范圍遠遠超過北京。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張春霖博士說,“這是個很好的試驗,我贊同他們的探索。”他本人剛剛主筆完成世界銀行對中國事業單位改革建言的一個報告。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副司長張麗娜也透露,綜合改革司信息處將會去海淀調研。
7月12日,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中國改革高層論壇上說,“中國將把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政府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過多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觀。”
而另一個已被確認的事實是,除世界銀行,由相關政府部門組織的幾個高端的政府課題組也正在加緊研究事業單位改革,其中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財政部的聯合課題組,國家發改委主持的課題組等。
海淀試驗開局
被周良洛稱作海淀區發展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的7月18日,在媒體與公眾的視野里實際上是低調的。2004年,海淀區屬全民事業單位共發生財政支出25億元,其中18億元用于人員開支和辦公經費,用于公共服務的業務經費僅占1/4強。
此外,事業單位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資源分割、重復建設嚴重該區的區屬部門共管轄16個培訓中心、7個信息中心、25個服務中心,業務不飽滿。
改革的思路是,“先分類、再分別對待”,帶有營利性的直接企業化;公益性的和準公益性的單位嚴格由政府管理,統一劃歸公共服務委員會;而帶有行政職能的基本不變。
海淀區委、區政府為啟動這項改革下發的通知顯示,三個月內,具經營性質的海淀劇院、電影管理處等轉制為企業;存在了40多年的海淀評劇團則被撤消。
而從公共服務委員會成立的7月18日起一個月內,29家事業單位將劃歸公共服務委員會名下,包括海淀區衛生局所屬的22家醫院、區衛生學校、區衛生局醫院管理服務中心、區醫學救援中心、區衛生人才服務中心,以及區文化委所屬的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
公共服務委員會成立的一個直接效果是,海淀區政府機構精簡:海淀區衛生局12個科室被“砍掉”一半,調整為6個;文化委內設科室由6個變為5個。這兩個部門的“人、財、物”管理,都落入了公共服務委員會的囊中。
周良洛說,成立公共服務委員會目的,就是要剝離政府部門“辦事業”的職能,專司社會管理和市場監管。
目前,公共服務委員會有行政編制26人,作為政府的特設機構,它規范的職責表述為:“組織協調相關法規政策的落實,并參與有關行業規劃和標準的研擬;管理所屬單位的財務和審計;所屬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和基建項目的組織實施;所屬單位的人事和編制工作;所屬單位的黨群、精神文明和安全穩定工作。”
海淀區副區長、公共服務委員會書記兼主任趙建忠說,所屬事業單位的人事,除了對法定代表人的考核任免,公共服務委員會不再做任何干涉,各單位完全可以自主聘任。
而在事務上,公共服務委員會將以政府代表的身份,通過“花錢買服務”,與所屬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主體建立契約式的管理模式,包括合同外包,招投標、民辦公助等。
海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牛愛忠舉例說,“比如每年的高考體檢、征兵體檢,由公共委去招標,哪家醫院中標了,就把錢給誰。”
不過,張春霖說,這種模式有兩個難點,一個是服務提供方要有充分的競爭,再就是購買方管理合同的能力能否達到要求。
回龍觀醫院一位人士質疑說,事業單位都專注于某些具體專業領域,公共服務委員會把這些事業單位接過去,管理也可能面臨專業性考驗,搞得不好,可能會出現又多一個“婆婆”的局面。
這些問題或許正是相關部門對此項改革較為謹慎的原因所在。周良洛承認:“目前的試點改革第一步,只是解決了誰來管的問題,下一步將研究怎么管的問題。”
按照規劃,海淀區成立公共服務委員會只是行政體制改革試點的第一步,今后還要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單位的差異將其他部門的公共服務類事業單位,像人才服務中心、職業介紹所等單位都劃入公共委管理。
海淀試驗的前景
海淀試驗涉及最多的是醫院,最讓人產生聯想的是醫改。
6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對國家醫療改革的正式報告中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總體講改革是不成功的。”而這種不成功,很多學者把它歸于“過度市場化”。
公共服務委員會成立后,周良洛明確說:“政府不會把醫院推向市場,今后相當長時間內,將采取政府主導醫院機構的管理制度。”這意味著政府將擔負起公共服務的重擔。
公共服務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于小千也說,“海淀區的生產總值已經突破千億元,此次改革政府不是想省錢,甩包袱,而是要探索用于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結構怎樣調整。”
在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看來,海淀試驗最有價值的探索,就是把政府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進行整體設計協調推進,“過去的問題是政府改革孤軍深入,行政編制不夠,就用事業編制,玩數字游戲,事業單位往往成為政府改革的避風港。”
就在海淀區公共服務委員會成立之際,有文章評論說,“公共服務委員會能否真正做到公共服務,還得看政府部門間權益能否厘清、公共服務管理模式能否創新、公共財政是否支持、能否讓公眾參與等等多種配套機制的完善。”
北京市衛生局有關人士即表示,海淀區的改革,改變了以往的管理模式,但“將來市屬衛生、社保、發改委、財政局等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和該區公共服務委員會的工作怎么對接呢?將來各機構和公共服務委員會的工作出現交叉,影響工作效率怎么辦呢?”
這意味著,海淀試驗能否取得積極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系列配套措施能否跟上。它注定是一場整體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