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房地產業仍是政府參與的
行政主導性行業我對當前房地產業整體狀況的判斷是:第一,投資過快不過熱。不存在總體上供大于求而形成的整體過熱。現在消費者對住房的需求,是擺在居民各類消費前三位的需求。第二,房價降幅不降價。現在房價要解決的問題是降幅而不是降價。房價取決于供需關系。需求普遍在增長,但土地緊縮、銀行貸款緊縮導致供給減少,價格必然上漲。第三,現在的房屋標準偏低不偏高。總體來講,不是建得好的商品房太多了,而是好的房子還不夠。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買房的人會越來越多,對好房子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房價具有永久的剛性。
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是必要的,但應注重調控的內容和方式。目前的現狀是:房地產業仍是政府參與度很強的行政主導性行業,當前的價格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是土地供給、銀行信貸等體制政策造成的。房地產的主要資金來自銀行,土地則由政府控制,稅收標準由政府制定。金融、土地、稅收、規劃等房地產業發展的主要條件都依賴于政府。房地產業的很多問題是體制、政策上的問題。因此,我們在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時,就必須要更多地考慮從現行體制上著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聶梅生:三大張力影響房地產業
房地產業之所以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對象,與中國經濟的三大張力有關。
房地產業面對的三大張力是:
第一,經濟的張力。首先,由于房地產的開發、投資、房屋中介、二手房交易都是放在房地產業中,所以產業鏈過長,經濟的方方面面都關聯進來。宏觀調控要熨平經濟周期,給經濟降溫,首要就是調控房地產。其次,由于房地產與金融密切相連,而金融改革又慢,因此防范金融風險的壓力也轉移到房地產上。金融市場中,股市、樓市、匯市三者之間存在密切關系。把樓市和匯市結合起來看,就會理解國家的調控思路。想一想,你會不會在樓價那么高的情況下,使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有這么大的風險,所以現在錢都在樓市這邊。第一股張力就集中在這里。這股張力能否緩和,關鍵還要看經濟的走勢,而不僅僅是房地產業內的事。
第二,和諧社會的張力。和諧社會與房地產業的關聯也很大。首先,本應解決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的經濟適用房,其現實用途被扭曲。概念界定得過于寬泛,導致經濟適用房在過去成為拉動經濟的力量。所以,一定要讓它定位在低收入群體,承擔起社會保障的功能。其次,土地問題導致“三無農民”(無土地、無工作、無社保)的出現,這個壓力也很大。這種情況之下,構建和諧社會,房地產業又站在核心位置之上。
第三,科學發展觀的張力。現在中國GDP總量占世界GDP的4%~5%,但消耗全世界資源的比重卻相當的大。所以,作為企業來講,早練內功,多盡社會責任。對后兩股張力,房地產業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賈康:劃清“可為與不可為”的政策界限
房地產業起基礎作用的還是市場機制,因此政府應當厘清房地產商品和準公共產品之間的界限,把商品交給市場配置,而在帶有準公共產品性質的領域,更多地發揮政策調解的作用。
這就要求,在產品供給上劃清真正的低端和高端。低端包括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公寓房”。“居者有其屋”只能定位于“廉租房”。在這個領域,政府的管理成本是不低的。政府必須相對合理地提供廉租房成品,還要大量介入一些環節,從建房用地到誰做建筑商,房子成型及其后的監理、驗收、分配。雖然成本很高,但從整個社會的協調穩定來看,政府必須履行這個公共職能。
經濟適用房的概念過于模糊,它在定位上本想延續廉租房的邏輯,并擴大到更高層面,但實際的邊界在管理上的負作用很大,政府真正用來雪中送炭的錢往往變成了錦上添花。什么人住經濟適用房?什么人住普通商品房?這么細的劃分,很難靠政策調控做出來。因此,在低端里面應當進一步劃出真正的低端和中端的界限。
高端應當交給市場。高端在形態上很好認定,就是獨立別墅。調節起來,在短期內不一定能操作。但以后在其他的配套措施跟上以后,比如征收不動產稅,首先涉及到非經營性不動產稅時,可以從這些房子開始嘗試。有些高端房子的房價應該高,政府沒有理由去限制它的價格。
哈繼銘:房價泡沫與房地產制度建設
房價漲得太快有三大風險。一是產業鏈很長,房地產的發展帶動了鋼鐵和水泥行業的發展,而鋼鐵和水泥是高耗能的行業,房價漲得太快造成了油電煤運的短缺和經濟過熱。第二,房價漲得太快能夠拉大貧富差距。一般來講,先買房的人收入水平本就比沒買房的人高一些,買了房以后房價又漲了,后面的人要以更高的價格買房,貧富差距就進一步拉開了。另外農民進城買房也會受到影響,上漲的房價加劇了他們的貧困。第三,房價漲得太快會增加金融風險。房地產建設和購買兩頭都有銀行貸款。有些城市,銀行給開發商和購房者的貸款占總貸款的70%,比重非常高,而且在全國范圍內還在不斷上升。如果房價真是在某些地方存在泡沫,泡沫的破裂會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產生影響。
現在對房地產的調控,行政措施比較多,真正價格性的宏觀調控比較少,對需求方的宏觀調控幾乎沒有。有很多看似宏觀調控的問題,其實是制度建設的問題,要把這兩者區分開來。比如資本級差利得稅,就應該是制度建設。它不是暫時的偶爾使用的調控政策,而是一貫的不可缺少的制度建設。制度性建設要到位,要持之以恒,至于價格要漲要跌,那是市場的事。市場需要政府的監管,這些監管更多的體現在制度建設上,有良好的制度保障的市場才會是好的市場。
孟曉蘇:宏觀調控已“力度適中”,應“及時轉折”
房價上漲過快的原因,是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解決供不應求造成的價格上漲有兩種方法:一是抑制需求,二是增加供給。
目前對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以抑制需求為重點,措施已經到位并已見成效。主要城市的市場銷售淡定、房價增幅略有下降,全國性的房價增幅已經回落。
由于宏觀調控的目標是保持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擴大內需、刺激內需,是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從長遠看,中國人的內需,特別是在住房和汽車方面的內需是壓不住的。擴大內需,是中國發展經濟最主要的動力,是長期可以依靠的。因此,宏觀調控仍應當力度適中。我認為此次宏觀調控在抑制需求方面的目標已經達到,應當把握力度,及時轉折。
目前能否及時轉到增加房屋供給上來,是這次宏觀調控的關鍵。轉換及時,將有利于產業和宏觀經濟的長期發展。
潘石屹:宏觀調控不能重蹈覆轍
1993年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使得整個產業冷了5年。當年50%的房地產發展商被淘汰出局,兩年內市場開始一路低迷。為了把住宅培養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央后又出臺好多政策,如減息、提高按揭貸款成數。花費很大精力才把市場重新培育起來。
這次的宏觀調控已經使得房地產市場進入了觀望時期,老百姓不敢買房子,所以大多數房地產公司資金狀況都不是太好。為了讓房地產市場健康的發展,政策需要理性。宏觀調控不應重蹈覆轍。
任志強:政策調控的成本與社會保障的責任
在制定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時候,都有一個誰來承擔政策調整成本的問題。現在的宏觀調控可能會造成國民財富的流失,那么誰來承擔國民財富流失的責任?這可能需要在決策前事先要有一個東西來加以約定。
我們最近出臺的所有政策里,沒有一條是用來降低成本的,尤其是沒有一條政策是降低土地成本的。國土資源部認為土地價格是合理的,而且還要繼續升,貸款成本是上升的,交易成本是上升的,開發成本也是上升的。既然沒有一條政策出臺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反過來要求總體產品價格降低,這其中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