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大片”,人們一般很少想到法國電影。因為前者最強勢的代表是好萊塢,而后者最鮮明的旗幟是“個人化”,大片和有個性的電影在文化立場上似乎是不相容的。
不過,我們的印象并不妨礙法國人拍大片。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的新片《漫長的婚約》就是一個明證。無論它的電影語言多么豐富新鮮,從文化品質上來判斷,這就是一部熱內與大眾文化精誠合作的商業大片。但它確實有種不一樣的氣質。或許是來自法國文化的特質,或許是來自導演的個人趣味。法國的鄉村生活和南部風景令人陶醉。法語的人名和地名雖然叫人暈頭轉向,但還是讓人感受到音節的美麗。法國男人多數不漂亮,但卻特色鮮明。而那精致的光韻下,上個世紀20年代的大都會風情也讓觀眾在鏡頭的流動中得到消費的快樂,懷舊是導演的癖好,也是我們的癖好。
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在敘事上的復雜。本片講述了一直深信未婚夫沒有在戰爭中死亡的瑪蒂爾德執著尋找愛人的故事。主線的展開是通過瑪蒂爾德聽許多人敘述愛人馬奈克失蹤前后的片段,并激發她自己不斷閃回過去。與此同時,還并行了一條妓女蒂娜復仇的副線。當歷史的碎片還沒有拼湊出整體面貌時,它們還都是些不知所云的細節。即便到了最后,那一場戰役、那一段愛情的全貌似乎得到了還原,但也是定格在個體的碎片記憶中。這樣,觀眾不得不跟隨女主人公在蛛絲馬跡中努力拼湊,很難在全局上對故事有個把握。在導演對聲音和畫面變幻莫測的處理中,觀眾也必須不停地判斷這是回憶還是幻想或者是現實。
這種像是在故意考驗觀眾理解力的敘事方式,跟好萊塢的原則是背道而馳的,但卻印證了法蘭西民族特有的固執和清高。這種差異或許與文化有關。美國人是簡單的,喜歡直接明確的東西。而法國文化源遠流長,注重禮儀,法語復雜而精確。在這個語言學和敘事學發達的國度里,導演喜歡在講故事時進行一些敘事的探索也是很多見的。
影片還旁枝逸出了許多與情節無關的細節,多少也成為導演逃離好萊塢大片規則,強調個人風格的一種方式。對細節和隨意聯想的偏好是熱內很突出的一個特點。從他的成名立身之作《黑店狂想曲》,到《天使艾米麗》再到本片,雖然熱內的趣味在從小眾逐漸向大眾靠攏,但其個人印記仍有保留。所以,在看這部影片時你會發覺,《黑店狂想曲》那種荒誕的、混雜的、黑色的美學,還會時不時流露出一點痕跡。
以上這些構成了和美式大片的差異。不過,大片就是大片,它們的文化立場和市場野心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韓國片還是香港片,美資還是法資。但我們歡迎不同的文化特質和個人趣味來豐富大片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