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氣的季節(jié)性差異造成的巨大峰谷差,用氣規(guī)律的過時導致的粗放式供氣,以及市場缺位下“照付不議”合同的缺失,共同造成了北京“氣荒”。
北京正在擰緊閥門過日子。由于沒有足夠的天然氣,這座城市的冬季供暖顯得捉襟見肘。
比較明顯的是,從今年1月9日起,北京大大小小的社區(qū)都在保證基本供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燃氣使用,許多社區(qū)的室溫降至16攝氏度;一起“降溫”的還包括京城大部分的賓館、飯店以及辦公場所,這些地方的室溫被要求維持在20攝氏度左右;與此同時,北京還暫停了1352輛天然氣公交車的運行。
令人不解的是,“北京今冬供暖的準備工作可謂細致入微,我們早在去年8月份就開始提前著手。”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在1月18日的《財經》年會上說。當時他認為,北京的居民可以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了,“但沒想到最后還是出了問題。”王坦言。
“供氣不足”背后
表面上看,北京“氣荒”是因為供氣不足所致。去年12月31日,市長王岐山突然接到報告稱,北京儲存在天津大港氣庫里的11億多立方米天然氣只剩下了4.7億多立方米,而北京每天最高消耗天然氣規(guī)模為2400萬立方米。
“這些數(shù)字的確讓人擔心,供暖剛一個多月,氣庫的氣卻已經用去了一多半。這在往年是罕見的。”中石油華北油田系統(tǒng)的一位中層干部對本刊說。
北京的氣源主要有三:陜西長慶油田、天津大港地下氣庫、華北油田。長慶油田是絕對主力,每天的飽和輸氣量可達1030萬立方米;天津氣庫只有冬天才供氣,主要是調峰減壓作用;華北油田由于產能較低,基本已被邊緣化,最多曾經向北京日輸氣量是60萬立方米,近年已主要向河北供氣。
按照每天最高2400萬立方米的需求,如果長慶油田和華北油田每天滿負荷送氣,北京也還有大約1000多萬立方米的缺口。“這(缺口)主要是由天津大港氣庫來填補。”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廊坊分院李建中介紹說。該氣庫最大日調峰值達1000萬立方米,其輸氣量目前占到北京用氣量的三成。
至此,上述三個氣源相加,北京日供氣量可達2000多萬立方米。“事實上,北京只有比較冷的十多天才能用到2400萬立方米每天,平時1900立方米左右就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規(guī)劃研究所所長潘一玲說。潘參與了北京的燃氣總體規(guī)劃編制。
但北京為什么還是“供氣不足”?
這首先跟北京用氣的季節(jié)性特點直接相關。從表面看,天然氣管道修成后,上游的天然氣提供商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向下游 使用城市供氣,但對北京而言這是一個難題。
因為北京主要是在冬天用氣,“天然氣采暖占到了一年使用量的70%左右,夏季最少一天230萬立方米就差不多,冬天最高日用量卻要2400萬立方米,有十倍的峰谷差。”北京燃氣集團的一位人士對本刊說。
這種峰谷差直接導致“整個管網的全年利用率非常低,只有33%。夏季負荷和冬季負荷的比例是非常懸殊的,造成了冬天供應緊張,夏天大部分閑置的情況。”北京恩耐特分布式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江華在《財經》年會上說。
也就是說,北京的“供氣不足”只是冬季的不足,而并非全年的不足。因此,對冬天的用氣量做出大致精準的預估,為上游提供相對準確的用氣量,是預防“氣荒”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模糊的用氣規(guī)律
比較微妙的是,就算在冬季,北京每個月每一天的用氣量也都各不相同,這種以家庭供暖為主的特殊用氣結構,已經對粗放的供氣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并迫切需要精確的日常調度和分配。
但目前北京還仍做不到這一點。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北京在去年年底就透支了大港氣庫的一多半存量。
北京的天然氣用量從1997年至今已經增加了約15倍多,2004年全年達到24億立方米。據(jù)潘一玲介紹,2005年北京用氣量將達到30~40億立方米,到2008年,將達60億立方米。
在用氣量每年都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摸清用氣規(guī)律實屬不易。事實上,北京曾經做過燃氣供應的“七五”規(guī)劃、“八五”規(guī)劃、“九五”規(guī)劃,其中對于居民用戶、商業(yè)用戶用氣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并制定了相應的用氣指標。但是,“隨著燃氣事業(yè)的發(fā)展,目前看這些用氣指標有些已經不太符合當前用戶用氣的實際情況,需要加以修訂和補充……通過近幾年對采暖、制冷、直燃機、汽車等用戶用氣運行資料的收集,以及對一些用戶的實際走訪,發(fā)現(xiàn)目前使用的一部分用氣不均勻系數(shù)與現(xiàn)狀情況有較大出入。”本刊得到的北京市燃氣集團一份名為《北京市天氣負荷指標及用氣規(guī)律調查研究》中這樣寫道。
事實上,現(xiàn)行使用的各類用戶用氣規(guī)律,有些是1991年在分析原北京市煤氣公司1975年到1991年共17年人工煤氣運行數(shù)據(jù)基礎上總結的,至今已經使用十幾年。
十幾年來,新增用戶數(shù)目巨大,用戶類型日趨復雜,用氣規(guī)律也因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已經直接影響了北京天然氣輸配的調度、運行。修訂用氣規(guī)律已經迫在眉睫。
1月18日,市長王岐山表示,希望從今年開始,通過詳細的摸底和調查來重新總結這一規(guī)律。
“對一個城市來講,準確地摸清楚自己的用氣規(guī)律,把它提交給上游,上游根據(jù)城市燃氣提供的準確的規(guī)律,提前把這個量給備出來。這才是長久之計。”北京市燃氣集團的一位人士對本刊說。
據(jù)了解,北京發(fā)生“氣荒”后,中石油華北銷售公司也已跟燃氣集團探討,對一季度每天用量以及具體特點進行分析。
這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其難點在于細致的調查:每月按30天分攤,需要考慮每天的具體溫度 北京溫度每差一度,用氣量就要差30萬立方米左右,而是否周末、節(jié)假日,也需要一個具體的修正系數(shù)。
每天的量確定以后,一天24小時,用戶的消費也不是均勻的,比如早餐是一個小高峰,午餐一個高峰,晚餐一個高峰,十一二點鐘吃夜宵的時候又是一個小高峰。
在摸清規(guī)律之后,北京將根據(jù)月、日、時用氣變化向上游供氣方提供氣量需求的基礎數(shù)據(jù),使其能夠滿足下游用氣需求;并根據(jù)小時用氣量高峰系數(shù)確定高時用氣量來進行輸配管網設計,既保證用氣安全,又投資最少,運行最經濟。相應地,北京還可據(jù)此確定季、日調峰量,以便采用經濟、可行的儲氣調峰方式。
市場缺位下的合同缺失
如果規(guī)律摸清了,對于上游生產企業(yè)和下游的使用城市而言,剩下的事情就是簽訂合同。
但是,“長慶油田供氣到北京的陜京一線從一開始就沒有簽訂照付不議合同。”北京石油協(xié)會副秘書長朱孝先對本刊說。所謂照付不議合同乃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能源供應合同,即當年如沒有用完合同中的計劃用氣量,城市燃氣公司仍須按合同量支付95%或者約定數(shù)量的氣價。
這是為了保障成本高昂的管線能夠正常運營而訂立的合同。最近的“西氣東輸”工程中,中石油同各城市燃氣公司都簽訂了類似的合同。
但從1997年陜京一線向北京供氣開始,就不存在所謂的“照付不議”合同。原中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天然氣司副司長胡朝元對本刊回憶說,當年由于峰谷差過大,又沒有“照付不議”合同,定價也不理想,氣田和管道運輸生產經營遇到了極大困難,同時也很不經濟。天然氣企業(yè)因此長期虧損,這種情況直到最近幾年才得到扭轉。“照付不議”合同的缺失,自然導致上游天然氣企業(yè)無法預留太多的用氣缺口,因為北京不會為沒有用掉的天然氣付費的。
當年北京市政府和中石油的合作還類似于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所以種種問題還可以通過行政協(xié)調的方式解決。但1998年根據(jù)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在原行政翻牌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基礎上,組建了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yè)集團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隨后,北京原來負責同中石油方面溝通合作的北京市公用局,也被撤銷和分拆。這些都為天然氣真正實行商業(yè)運營和市場化操作提供了條件。
“隨著市場化的深入,計劃經濟的徹底解體,政府依靠行政命令劃撥資源的能力將會日益減弱。北京如繼續(xù)依賴于行政支配權利滿足發(fā)展的能源需求,而非根據(jù)市場經濟的交易規(guī)則,今后必然將面臨嚴重的資源瓶頸。”中國能源網CEO韓小平對本刊說。
此外,供氣還涉及到上游和下游的利益分配,目前下游的城市供氣商利潤豐厚。以北京市為例,“天然氣從陜西到北京門站的價格是1.1元左右,而到每家的價格大約是1.9元左右。”朱孝先說。近年來,北京燃氣集團的利潤直線上升,成為北京的利稅大戶。而作為上游的天然氣提供商業(yè)也希望能夠從中分享到更多利益。
就在今年,另一條管線 陜京二線將開通,這是一條規(guī)模更大的輸氣管線,日供氣量將達3000萬立方米。事實上,這條線仍然要面臨谷峰差過大和合同缺失等老問題。
北京石油學會的建議是,雙方在陜京二線上應該簽訂“照付不議”合同,按照市場規(guī)則合作。這不僅需要上下游充分地溝通,還需要變革的勇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