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如今已不是個新鮮詞。對韓流的關注,從一般的看看連續劇,逐漸上升到文化延續、產業經營之道的討論。在實踐方面,也從單純的引進,逐漸向合作交流轉變。于是在2005年的伊始,我們看到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韓合拍連續劇:《北京,我的愛》。
此次合作曾經吊足了大家的胃口:這是CCTV與KBS兩個國家級電視臺首次合作拍片,按照當初的約定,全劇的拍攝、制作都是中韓雙方AA。理論上,這應該是一次強強聯合,打造精品的好機會。但是付諸實踐之后,卻發現所謂聯合只實現了拼合,貌合而神離,不免令人失望。
在此之前,中韓在電視劇制作方面已經有一些合作,主要表現在邀請韓國明星參與演出,劇情方面模仿韓劇等,而最后的效果都不盡人意。被批評得最多的,一個是言語不通造成的演員之間缺乏互動;一個是照抄韓劇,缺乏因地制宜的再創作。這一次的合作并未克服這些問題。
雖然劇中不乏會講韓語的中國人和會講漢語的韓國人,比以往有所進步,但是語言的障礙仍然存在。特別是兩位男主角一個只會說韓語,一個只會說漢語,各說各的,卻還能笑成一片,編劇也許是想反映他們的心有靈犀,但是觀眾看來卻十分矯揉造作。央視放映的版本更索性給所有演員都配上了國語發音,讓所有的口型都怪怪的,更加重了語言表達的隔閡感。
在劇情安排方面,也并未見改善。兩男兩女的四角戀愛,是韓劇的老套數;勵志的主題也是近兩年韓劇的一個大走向。將這些與中韓兩國青年的交流結合起來,也許是這個劇的主要創新之處。但是這個新意最后卻變成了另一怪點。因為雖然主要故事是發生在北京,但是劇本主要由韓國編劇完成,對韓國人的表達和思維方式的貫徹占據了主導。中韓文化固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同樣存在很多差異,這種忽視差異地生搬硬套只能造成中國演員們演起來別扭,觀眾們看起來也總覺得不對勁。
同時,由于這次合作的面比以往更廣,結果造成拼合的痕跡比以往甚至更加明顯。例如由于一中一韓兩個導演輪流執導,導致風格時而夸張華麗,時而寫實沉悶,顯得突兀。演員造型方面,主演的造型基本由韓方負責,配角和群眾演員則主要是中方負責,形象差異鮮明。而在拍攝過程中,由于不同的制作方式和拍攝方式,對劇集風格的不同理解,曾幾度造成了停工現象。
看了這樣的效果再反觀當初的約定,不禁覺得有些可笑。嚴格規定中韓雙方參與份額的對等,難道就意味著真正的合作嗎?如果將中韓合拍比作一場雙人舞的話,一對一的均衡固然重要,彼此的交流、協調,以及由此形成的默契,更加重要。一對優秀的舞者,總是能夠既保有各自的風格,又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北京,我的愛》這次跳得有點亂,偶爾還會踩到對方的腳;但是作為第一次合作,彼此還不熟悉,姑且可以諒解。希望以后的合拍劇能吸取經驗教訓,有所改善,讓雙方真正能合上拍子,舞出動人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