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統計我覺得很有趣,并且有必要列出來聊供一哂。這個統計是新浪網2004年月度點擊率最高的12本書:《中國帝王后宮私生活之謎全記錄》、《香樟樹》、《中國式離婚》、《情定落日橋——70派私人史》、《最愛》、《別看我的臉》、《粉紅四年》、《女博士的風流韻事》、《在春天回想一個比我還年長的女人》、《瘋子、傻子、色情狂》、《處女:誰說你不在乎》、《夢里花落知多少》。
也許是內心過于委瑣,有幾本書的名字讓我浮想聯翩,甚至有買下來的欲望,這簡直是不可饒恕的。想起來幾天之前,在西單圖書大廈,從一樓逛到四樓,基本上挑不出幾本像樣的書來。
如果網友的讀書取向多數是如上所列的那些,那么我幾乎可以聽到在新書背后偷著數錢的書商們的淫笑聲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確實開心地笑了。多數精心制定的出版計劃目標直指下三路,已經成為多數書商的慣性思維。那些香艷的書名層出不窮,又豈止是為了博取網絡點擊率。相信任何一個經常去書店的人可能對此都深有體會。
還有一類書挺討人厭的。
如今裝大爺的人實在太多,動輒便做別人的老師,觸目所及,勵志及生活類圖書占據了書店非常顯眼的位置。如《畢業生不能做的100件事》、《人生不可饒恕的100個錯誤》、《讓你失敗的47個習慣》、《人生必讀的100本書》等等。其實看到這些書名,作為讀者的我覺得人生過得極其失敗。因為老是有人會居高臨下高屋建瓴地指導我們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這類書同弱智的電視連續劇一樣,肆無忌憚地嘲笑著大眾的智商。
2004年桂林書市碼洋超過10億元,全年的數字遠遠超過此數。想想全國580多家出版社,每個月能弄出來多少垃圾啊。
人民群眾信任伊們,以為伊們這幫文化工作者好歹能提供點精神食糧來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可是事實恰恰相反,書號這種稀缺資源掌握在伊們手里算是社會倒了大霉。
332年前,黃宗羲從天一閣出來后,說: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時人稱之為“一嘆四難”。
今天我要說,讀書難,購書尤難。購書避開垃圾,則難之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