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源先生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抗日戰爭前,他是山東省教育廳長,辦的是求生教育、抗日教育;抗戰中,他是魯北行署主任、魯北游擊總指揮;抗日戰爭后期,他是山東省政府主席。
致力十年求生教育
1896年何思源出生于山東,1915年考取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5月4日,為反對巴黎和會關于山東問題的決議,他參加了五四運動。他用7年時間先后在美國、德國、法國留學,認定教育是救國的最有效途徑。
1928年何思源任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隨北伐軍打到濟南。5月16日,國民政府任命何思源為山東省教育廳長。截止到抗日戰爭開始的1937年,在山東省教育廳長這個職位上他整整干了十年。十年中他貫徹的是求生教育。他認為,人們在任何方面的活動都是為了求生,因此,一反“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理念,他強調“教育是為的發展人民的生活能力,教育的目的是求生”,并以行政力量將這種理念推行到全省。他把反日愛國教育看成是山東人民的生命,上任伊始就主持制訂了《學生問答手冊》,要求所有的學校在每天早晨升旗后舉行學生相互問答。通過問答了解日本是什么樣的國家,共有多大面積,有多少人口,歷來侵略中國的野蠻行為,特別是“五三”在濟南的大屠殺。
八年敵后游擊打得鬼子心膽寒
抗日戰爭來臨的時候,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思源,手中沒有一兵一卒,本應隨政府機構一起撤到大后方,但他沒有走,選擇了留在山東堅持敵后抗戰;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身為一個軍人,號令著龐大的第三集團軍,本應履行守土抗戰的職責,但大敵當前,他扔下山東的父老,倉皇地一退再退。
在長期的抗日準備下,何思源擁有受過十年求生教育、抗日教育的山東民眾。他清楚日軍在山東占據了幾條鐵路線上的一些城市,距鐵路十幾里的縣城仍由中國人控制,幾乎在敵后各地方都有地方部隊進行抗戰,這些部隊勢力有大有小,性質也不一樣,彼此常為爭奪地盤和給養發生矛盾沖突,但在民族大義上是一致的,因此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他成竹在胸。許多地方武裝的領導何思源都認識,有些人就是他訓練出來的學生,因此,他擁有一支堅持抗戰的骨干隊伍。有了這些基礎,何思源只要駕馭有方,指揮得當,就可以迅速發展抗日的有生力量,堅持敵后抗戰。
1937年10月,日軍占領黃河北岸,在鵲山向濟南市打炮。韓復榘下令省政府各機關撤往寧陽,孫桐萱放火燒了省政府、日本領事館和濟南的一些重要建筑。炮火聲中,撤離的人群爭先恐后一片混亂。堅定而沉著的何思源組織起省教育廳的干部,分組帶隊,沿途設站,指導和幫助逃難的老百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這期間,平津的學生及文化界人士,紛紛流亡南下,何思源在濰縣收容一部分青年,舉辦抗日骨干訓練班。1938年,韓復榘不聽命令,擅自撤退,因影響士氣、民心而被國民政府正法,而外表文弱的何思源以省教育廳長的資格肩負起魯北行署主任和魯北游擊指揮的重擔。
此時,省政府所在地魯南地區,有國民黨的正規軍,于學忠的兩個軍、吳化文和劉桂堂的兩個師,而何思源管轄的4個專區27個縣,一個黃河三角洲墾區,自濟南直到渤海灣,完全沒有正規軍。何思源帶著省教育廳十余名青年干部,一路收容教育局長、校長等人,然后以這些文人為骨干組織游擊隊,收編綠林土匪,建立自己的武裝。隊伍發展迅速,很快組成5個旅,10個團,20多個縣大隊。在敵后何思源建立了有力的行政系統,流通著魯北銀行的鈔票,出版發行《魯北日報》,自造武器彈藥,組織培訓了軍政干部,甚至還開辟了郵路。這樣有條有序地發展,卓有成效地穩定了人心。
何思源對游擊隊干部不斷進行培訓,訓練宗旨是:“把保衛國家、保衛民族的思想植根于每個人心中,我們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要做到,凡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的愛國心,就有中國的抗戰力量,就有中國的政權存在。”游擊隊當時的口號是:今天打不著敵人,明天打;正面打不著敵人,側面打;白天打不著敵人,夜里打。這些簡明透徹的道理,靈活機動的戰術,保障了魯北抗日游擊的有力展開,迫使敵人不得不多建碉堡、據點,派兵護路。
在魯北,人們對何思源充滿愛戴和尊敬。“老廳長”三個字成為人們對何思源的專稱,婦孺皆知。愛屋及烏,凡是何思源手下省教育廳的人,即使是在土匪、偽軍占領的地區也可以通行無阻。日本人則恨透了何思源,曾動員山東、河北兵力幾千人,幾百輛汽車,分幾路大舉掃蕩魯北。所有日軍都帶著何思源的照片,恨不能很快抓住何思源,將他處死。但是處處有中國人,處處是中國心。日本人有時與何思源當面走過,也沒能認出他,抓住他。幾年里,何思源帶領游擊隊東奔西跑,轉戰魯北平原,經歷了日寇的討伐、掃蕩、經濟封鎖和政治瓦解,在山東人民的保護下他總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用智慧戰勝敵人保護親人
何思源的夫人何宜文是法國人,育有四個子女。抗戰期間為支持何思源抗日,深明大義的何夫人獨自帶孩子住在天津的意大利租界。1942年,喪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抓不住何思源,竟通過意大利租界劫持何夫人和孩子做人質。這時,最小的女兒何魯美才6歲,最大的兒子何理路也才只有12歲。他們威脅何思源:如肯投降,南京的部長,山東的省長任他選,否則就處死他的全家。更為毒辣的是他們揚言要派軍隊包圍何思源的駐地,把他的妻兒綁赴進攻的日軍之前。
得知日本人擄去妻子兒女后,何思源心急如焚、悲憤莫名。何思源是有血有肉的人,多少次在戰斗的間隙中,他向戰友展示孩子們的照片,述說孩子們的一顰一笑。但是他以民族大義為重,決不向敵人示弱。他所掌握的知識使他異常準確地判斷:此事雖是日本人所為,但意大利也參與其事。而何宜文是法國人,法國政府決不會袖手旁觀,這就牽涉到中、日、意、法四國,況且國際公法有禁止用婦女、兒童作人質的規定。知識就是智慧,他決定:此事得鬧大,引起國際輿論的關注,形成國際糾紛,讓日本人有所顧忌,才不敢輕易地下毒手。何思源寫了兩封信,一封是留給夫人何宜文的,一封是給魯北地方武裝將領的。信中他表達了自己決不屈服,抗日到底的決心。目的是表明態度穩住軍心民心。然后,他一面電告國民政府,要求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意大利政府提出嚴重交涉,抗議意大利政府為虎作倀,把自己租界中的良民引渡給別國政府。一面派得力的人士分赴天津、北平、南京、重慶等地積極活動,向報館、教會、團體、學校、慈善機構及各國領事揭露此事,廣造輿論。指斥日軍不顧國際公約,在戰爭中以婦女兒童作人質的暴行,嚴正聲明意大利租界當局參與了這一暴行,負有嚴重責任。何思源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魯北各地的意大利傳教士和修女都逮捕集中在一個秘密地點軟禁起來。他提出如果自己的家屬被害,所扣押的意大利人也將沒有人身安全保障。
他的行動很快就見效了,在天津的意大利教會曾受過何思源的幫助,他們首先埋怨意租界當局不該為虎作倀幫助日本人抓何夫人和孩子。南京方面的意大利大使也著了慌,怕何思源真地蠻干,立即去找日軍總司令。有些大漢奸也批評日本人:“這一手太不高明!”重慶方面指定外交部的王寵惠與法國政府、意大利政府商量,由意大利政府出面要回人質。
日本侵略者人質在手,一面用飛機散發勸降何思源的傳單,妄圖渙散瓦解魯北軍民的抗日決心。一面派人送勸降信給何思源,信中還附了一張照片:一身戎裝日本憲兵隊長小林愛男站在柔弱的何夫人和幼小的孩子們身后,猶如豺狼炫耀到手的羔羊。何思源沒有拆信看,在一次為抗日陣亡的張營長舉行追悼的大會上,他當著全體軍民面把日軍的來信舉給大家看,他說:“日本鬼子想讓我去當他們的省長、部長,是瞎了眼!真無恥!這封信我沒拆,更不屑看。”說著就當眾把信給撕得粉碎。他接著說:“大家放心,日本鬼子動不了我一根毫毛,我的家眷是日本鬼子從意大利租界抓走的,我向意大利要人!我們堅決抗戰到底,如果有人胡說八道,就以漢奸治罪!”最后何思源堅定地說:“他們還送來一張照片,我留下作證,將來拿住日本憲兵,好對照治罪。”
何思源在魯北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不但地方武裝服從他,人民群眾擁護他,就連偽軍都暗中為他工作。日本鬼子把何夫人和孩子們押到山東交一個姓丁的偽軍頭目負責看守。姓丁的偽軍一面想方設法為何夫人和孩子們改善條件,一面隨時向何思源匯報。何思源通過這個偽軍,讓自己的老勤務兵張憲五裝成偽軍前去照顧何宜文母子的生活。一次日軍以何夫人為餌,押著她到何思源經常活動的地方,妄圖引何思源上鉤。何思源將計就計,當天晚上,讓姓丁的偽軍請日軍去喝酒,自己與何夫人見面并談了情況和措施,然后秘密地離開。愚蠢的敵人帶著何夫人轉了三天,一無所獲。
人質事件引起世界許多國家對日軍卑鄙行為的指責,給日軍高層造成很大壓力。日軍總司令岡村寧茨親自給山東省日軍司令土橋下令,限期在1月26日前把何夫人和孩子們送回天津原地。何思源又一次戰勝了日本侵略者。
在抗戰中何思源歷盡磨難,但他從不退縮。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最后階段,也是最殘酷的階段。此時,山東境內已經完全沒有國民黨正規軍了,山東省政府撤到了阜陽。而11月何思源在重慶接受了國民政府任命,擔任山東省政府主席,他再次只身深入山東,承擔起收拾山東殘局的重任。(責任編輯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