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孫袒陳
1922年5月7日,胡適等創辦《努力周報》,這是他放言政治,縱論時事的園地。他的“好人政府”和“賢人政治”的主張,便是由《努力周報》傳播出去的。五四運動時,直系軍閥吳佩孚反對安福系,支持學生運動。直奉戰爭中,吳佩孚又把張作霖趕出關外,其虛假的政治作秀,很得知識分子的青睞,胡適更是尤為突出者,認為只要吳佩孚不放棄努力,就能實現南北統一,產生一個“好人政府”,那么,他所企盼和推行的漸進式的和平改革,便有了最可靠的保證。他和蔡元培甚至致電孫中山,勸其結束護法戰爭,以國民身份為國盡力。胡適確實太離譜,也難怪國民黨人“氣憤填胸”,張難先便致信胡適等興師問罪:
竊謂公等此種主張是偏頗的,是狹隘的,是茍且的,是糊涂的,是違反真正民意的,是袒護有槍階級的,是造成異日大戰的,是污辱吾國最高學府的。吾氣甚,悶甚,……二公執學界牛耳,出言不可不慎,主張不可不公。軍閥專橫,賴政治家以糾正之;政治家卑污,賴學者以糾正之。今學者又復如斯,則吾國之苦百姓再無寧日矣。
恰在此時,孫中山親手培養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欲置孫中山于死地。國民黨內外,全國上下齊聲聲討和唾罵陳炯明。可是,胡適卻唱起反調,在《努力周報》上作起聲援的文章:
本周最大的政治變化是廣東的革命和浙江的獨立。孫文與陳炯明的沖突是一種主張上的沖突。陳氏主張廣東獨立,造成一個模范的新廣東;孫氏主張用廣東作根據,做統一的中華民國。這兩個主張都是可以成立的。但孫氏使他的主張,迷了他的眼光,不惜倒行逆施以求他的目的,……遠處失了全國的人心,近處失了廣東的人心,孫氏還要依靠海軍,用炮擊廣州城的話來威嚇廣州的人民,遂不能免這一次的失敗。
這番議論自然引來一片呵斥之聲,《民國日報》接連發表《不贊成努力周刊記者的談話》、《荒謬絕倫的胡適》、《叛逆與革命》和《胡適的倫理》等文章,批評胡適抑孫袒陳的言論,指責陳炯明發動廣州事變是“叛道”、“悖主”、“犯上”。胡適是滿腦袋瓜的西方民主政治的理念,當然不能認同上述的觀念,反而認為持有如此觀念的人,“是舊道德的死尸的復活?!彼麍猿终J為,陳炯明的行動“本是一種革命”,討厭諸如“悖主”、“叛逆”、“犯上”等封建思想作祟。他辯解說:“我們并不是替陳炯明辯護;陳派的軍人這一次趕走孫文的行動,也許有可以攻擊的地方;但我們反對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叛逆’等等舊道德的死尸來做攻擊陳炯明的武器?!?/p>
李大釗在上海會見孫中山后,便以北大同人、朋友的身份致信胡適,希望《努力周報》改變對孫中山的態度,信中說:“中山抵滬后,態度極冷靜,愿結束護法戰爭,主張收軍權于中央,發展地方自治,以打破分省割據之局。……”李大釗的話,似乎提醒了他,他也開始反思起來,論爭的調子有了些微變化,開始說孫陳之爭是,“一個實力派與另一個實力派決裂,故認作一種革命的行動”。這種貌似公正的話語,其實質還是偏袒陳炯明,他說:“此次廣州之變,曲直不全歸于一方,而是非應俟之公論”。當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聲明說:“對陳炯明所率叛軍,當掃滅之,毋使禍粵者禍國”時,胡適又不高興了,立即出面指責:“對于孫氏,我們還有一個忠告:他對于陳炯明的復仇的念頭,未免太小器了。孫氏是愛廣東的人,不應該為了舊怨而再圖廣東的糜爛。”
1924年8月,孫中山在廣州重籌北伐革命,《民國日報》刊載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一講,同版《響影錄》專欄刊出胡適短文《少談主義》。孫中山看后,心中尤為不快,并就原報親批下文:
編者與記者之無常識,一至于此!殊屬可嘆!汝下段明明大登特登我之民權主義,而上面乃有此《響影錄》,其意何居?且引胡適之之言;豈不知胡即為辯護陳炯明之人耶?胡謂陳之變亂為革命。著中央執行委員會將此記者革出,以為改良本報之一事。
這時,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電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經上海赴北京,發表《北上宣言》,提出召開國民大會,以期實現中國的統一與建設??墒?,段祺瑞又在積極“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邀請“有特殊資望學術經驗者”參加“善后會議”,胡適當然在邀請之列。胡適再清楚不過地知道,所謂“善后會議”,說穿了則是軍閥、政客的分臟會議。但是,胡適又認為這畢竟是“和平會議”,“至少還相信,會議式的研究時局解決法總比武裝對打好一點”,他“也愿意試他一試”。
“國民大會”和“善后會議”本是涇渭分明、水火不容。胡適為“善后會議”湊熱鬧,自然難免為段祺瑞捧場之嫌。有文章批評胡適,受皖系軍閥寵招,“蔽護不倫不類的清室的語調,”已經犧牲掉“新文化運動的權威”的榮銜。在國民的叫罵聲中,“善后會議”無果而終,胡適也知趣識相,借機辭去善后委員的職務。
胡適是個從不服輸的角色。他固守自己的獨到見解,在致《京報》記者邵飄萍的信中,他說:青年界對我的議論,乃是意中事。生平不學時髦,不能跟人亂談亂跑,尤不能諂事青年人,所以常遭人罵。但八年的挨罵已使我成了一個不怕罵的人;有時見人罵我,反使我感覺我還保留了一點招罵的骨氣在我的人格里,還不算老朽。
人權約法
1929年3月,國民黨三全大會期間,上海特別市代表陳德征提交《嚴厲處置反革命分子案》,其中說:“凡經省黨部或特別市黨部書面證明為反革命分子者,法院或其他法定之受理機關應以反革命罪處分之。如不服得上訴,唯上級法院或其他上級法定之受理機關,如得中央黨部之書面證明,即當駁斥之?!蹦敲矗沃^反革命分子呢?陳德征將之定性為:“包括共產黨、國家主義者、第三黨及一切違反三民主義之分子?!?/p>
這樣的政治界定太駭人聽聞了,胡適按捺不住,立即給司法部部長王寵惠寫信,批評這個提案:“先生是研究法律的專門學者,對于此種提案,不知作何感想?在世界法制史上,不知哪一世紀哪一個文明民族曾經有過這樣一種辦法,筆之于書,立為制度的嗎?我的淺識寡聞,今日讀各報,真有聞所未聞之感。中國國民黨有這樣的黨員,創此新制,大足以夸耀全世界了。……我今天實在忍不住了,寫這封信給先生。也許此信到時,此案早已通過三全大會了。司法院也大可以早點預備關門了。我們還說什么呢?”
胡適還將信稿寄給國聞通訊社,不多日,國聞通訊社函告胡適,信稿轉送各報時,被檢查者扣留。胡適沒想到,當權的新聞檢查機構如此蠻橫不講理,他也要擺開架勢,與當權者理論是非。于是,他的《人權與約法》便在《新月》發表,文章對國民黨所允諾的保障人權表示失望,因為,凡此侵害人民自由及財產的行為,都被冠以種種政府及黨部機關的名義。中華民國政府和黨部行事無法可依,人民的權利已被剝奪的所剩無幾。
胡適列舉出這樣的事例,安徽大學校長劉文典受蔣介石召見時,稱蔣為“先生”,而沒稱“主席”,便被以“治學不嚴”而拘禁,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處奔走求情,卻“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蔣主席”。胡適說:“這是人治,不是法治?!碧粕降纳倘藯钅潮获v軍152旅拘禁,并被嚴刑拷打,商會代表只能去求情,而不能依照法律去控訴。胡適由此得出結論,此類事件,唯有“法治”可以規范。“法治只是要政府官吏的一切行為都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權限。法治只認得法律,不認得人。在法治之下,國民政府的主席與唐山一百五十二旅的軍官都同樣的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權限?!彼粲酰骸翱炜熘贫s法以確定法治的基礎!快快制定約法以保障人權!”如果有侵犯人權者,“無論一百五十二旅的連長或國民政府的主席,人民都可以控告,都得受法律的制裁?!?/p>
《人權與約法》發表后,立即引發出關于人權問題的大討論。他的朋友羅隆基、梁實秋、王造時等,積極予以輿論支持。羅隆基緊步胡適的后塵,發表《專家政治》一文,指出:“中國的行政,目前是在這兩種惡勢力夾攻之下:(一)武人政治;(二)分贓政治?!碧岢鼋鉀Q中國政治問題,“最緊要的是專家政治”,“要實行選舉制度與考試制度”。梁實秋發表《論思想統一》一文,文章說:“我們要思想自由,發表思想的自由,我們要法律給我們以自由的保障?!蓖踉鞎r也在羅、梁之后,給胡適以輿論聲援。
他們關于人權與約法的輿論造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蔡元培致信表示敬佩,說《人權與約法》乃“振聾發聵”之作。許多人致書《新月》,積極支持這場討論,表示:“胡先生這篇文章應是我們民眾所不可不讀的了。”胡適太高興了,興之所至,文思泉涌,又連連發表《我們什么時候才可有憲法——對于建國大綱的疑問》、《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和《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等文章。
胡適認為,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只講“軍政”、“訓政”,而不相信民眾參政的能力。他說,憲法可以與訓政并重相容,“憲法之下可以做訓導人民的工作,而沒有憲法或約法,則訓政只是專制,決不能訓練人民走上民主的路?!敝袊鴰资暾问〉脑蛟谟跊]有法治,“故中山先生的根本大錯誤在于誤認憲法不能與訓政同時并立。他這一點根本成見使他不能明白民國十幾年來的政治歷史。”在批評孫中山的“知難行易”時,他說,孫中山的“知難行易”,“結果有兩大危險”:
第一、許多青年同志便只認得行易,而不覺知難。于是打倒知識階級的喊聲,有輕視學問的風氣。這是很自然的:既然行易,何必問知難呢?
第二、一班當權執政的人也就借“行易知難”的招牌,以為知識之事已有先總理擔任做了,政治社會的精義都已包羅在三民主義建國方略等書之中,中國人民只有服從,更無疑義,更無批評辯論的余地了。于是他們掮著“訓政”的招牌,背著“共信”的名義,鉗制一切言論出版的自由,不容有絲毫異己的議論。知難既有先總理任之,行易又有黨國大同志任之,輿論自然可以取消了。
這些文章寫出來后,胡適的一些朋友看了,紛紛咋舌,都勸他還是不要發表,以免惹上更大的麻煩??墒?,胡適卻吃了豹子膽,非得要向國民黨叫板,向孫中山質疑,他說:我們所要建立的是批評國民黨的自由和批評孫中山的自由。上帝我們尚且可以批評,何況國民黨與孫中山?
這點自由主義的呼喊,很快得到知識界、思想界的回應,人們致信稱贊其有膽有識。有人稱頌曰:“不特文筆縱橫,一往無敵,而威武不屈,膽略過人。兄擬上胡先生謚號,稱之為‘龍膽公’,取趙子龍一身都是膽義?!?/p>
胡適在叫板質疑時,還將國民黨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數落了一番。他說:“如今中國這幾十萬官吏,從最高的院長,部長,一直到守門的門房,掃地的差役,”都是“靠推薦,援引,夤緣,茍且的方法來產生,”“以一班沒有現代學術訓練的人,統治一個沒有現代物質基礎的大國家,天下的事有比這個更繁難的嗎?”他觸犯了眾怒,成了千夫所指的人物,國民黨的大小官吏也就必然鳴鼓而攻之,對他進行口誅筆伐的“文化圍剿”。
口誅筆伐
還是那個陳德征,高擎“衛道”的旗幟,向胡適發起挑戰。陳德征“衛道”有功,除擔任黨國其他職務外,又被任命為上海市教育局局長。在《國民日報星期評論》上他寫道:
在以中國國民黨治中國的今日,老實說,一切國家底最高根本法,都是根據于總理主要的遺教。違反總理遺教,便是違反法律,違反法律,便要處以國法。這是一定的道理,不容胡博士來胡說的?!瓉y道的,是革命的罪人,是主義的蟊賊;真是人人得而誅之的!
胡適在日記中寫道:“我的文章沒處發表,陳德征的反響卻登出來了?!币粫r間,《民國日報》、《光報》、《時事新報》、《大公報》、《覺悟》、《星期評論》等,爭先恐后地刊文批評胡適,譏諷斥罵,人身攻擊,《光報》發表的《關于胡適之最近之胡說》,言辭尤為尖刻:
胡以不黨之學者自居,而社會亦以是稱之。故“胡說”一出,遂大得社會之同情,尤其知識階級,大為稱快。國內外之刊物,皆紛紛為之介紹。……況胡于陳炯明背叛孫先生之際,段祺瑞開善后會議之時,似嘗與眉來眼去,結成露水姻緣。則今之墜歡重拾,亦屬人之常情,是胡之不黨云者,恐不過一時掩眼法,而背后之老板,固甚面目猙獰。
《民國日報》還發表署名無任的文章《有憲法才能訓政嗎》,宣揚國民黨的一黨專政,硬是要把胡適與帝國主義軍閥劃到一起,文章說:
現在的時期,中國國民黨統一了中國,紊亂的中國政治漸次入了軌道,已在國民革命實行訓政的時期了。同樣的,在一般士大夫階級封建余孽和新興的資產階級都高呼著,中國國民黨獨裁,中國國民黨專政。他們反對中國國民黨的意義和帝國主義是一樣的。
最近胡適發表他的文章,反對中國國民黨的理論,頗值得我們注意的,不用說胡先生有他的立場。他的觀念,是代表現在中國一班士大夫階級來反對中國國民黨的。
在一邊倒的批胡大合唱中,間或也傳出一些不和諧聲。老友張元濟適時來信寬慰,以古人“邦無道,其默足以容”相勸告,希望胡適暫時沉默,他說:現在街上有一群瘋狗在哪里亂咬人,避的避,逃的逃,忽然間有個人出來打這些狗,哪有個不贊成他呢!但是要防著,不要沒有打死瘋狗反被他咬了一口,豈不是將來反少了一個打狗的人。
除了張元濟,也還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者,有人寫文章說,胡適“具有真摯的心靈,淵博的學問,和大無畏的精神,并本著這種心靈、學問和精神,處處站在領導青年的地位,代表我們四萬萬小民來說話,即如他的《人權與約法》一文所說的話,是何等重要。他所提出的要求可說是我們四萬萬人心理上所共具有的,不過想說而說不出或說得出而舉不出那樣有條理有根據的理論罷了?!边€有的文章干脆批評國民黨,是在“鉗制中國說真話的人。”這些朋友的道義上的理解和支持,使胡適深受感動。
胡適對那些討伐之作并不十分在意,相反倒擔心罵人者走火入魔,損了自己做人的原則,他給楊杏佛去信說:
我受了十余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的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他們罵的太過火了,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如果罵我而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罵。如果有人說,吃胡適一塊肉可以延壽一年半年,我也一定情愿自己割下來送給他,并且祝福他。
所謂口誅筆伐,終究是筆墨官司,執政者要對胡適量體裁衣,科以罪名。1929年8月13日,上海市三區第三次全區國民黨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呈請市執委轉呈中央,咨請國民政府,飭教育部,將中國公學校長胡適撤職懲處。”12天后,國民黨上海特別市執委召開常委會,同意三區黨部決議,“轉呈中央咨國府令教育部將中國公學校長胡適撤職懲處。”接著,北平、天津、江蘇、青島的國民黨機關和國民黨中央訓練部先后表態,一致要求懲辦胡適。10月4日,教育部發來訓令說,胡適“以頭腦之頑舊,迷惑青年”。在中國公學校長任內,“對于學生社會政治運動多所阻撓,實屬行為反動,應將該胡適撤職懲處”。
不僅如此,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還組織文人,集中撰寫討伐胡適的大批判文章,這些千篇一律的文章,由光明書局編輯出版,書名為《評胡適反黨義近著》第1集。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奉中央宣傳部密令,沒收焚毀《新月》雜志,剛剛出版不久的《人權論集》,也遭同樣厄運。各種報刊相互攀比競賽,對胡適的撻伐、詆毀日益升級,許多明顯帶有低級趣味的謾罵,如滿天星雨,令人眩目,什么“喪行文人”、“無恥文人”、“胡說博士”、“豎儒”,甚至還有更唬人的罪名,如“反革命”、“叛國者”等等,應有盡有,不一而足。胡適自我解嘲,他以鸚鵡以小小的翅膀,入水濡羽而灑之,撲救集陀山大火的故事自喻:
今日正是大火的時候,我們骨頭燒成灰終究是中國人,實在不忍袖手旁觀,我們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點未必能救火,我們不過盡我們一點微弱的力量,減少良心上的一點譴責而已。
這是胡適的良苦用心,可是,國民黨不領此情,仍是不依不饒,非要趕盡殺絕,在泰山壓頂般的政治壓力下,胡適不得不鳴金收兵,落荒而逃。
萬山不許一溪奔
1949年,人民解放戰爭已成排山倒海之勢。胡適在大廈將傾之際,檢討國民黨政權“政治經濟”上的錯誤,認為,今后“與共產黨作思想斗爭必須以‘自由’或‘自由主義’為唯一的出發之點,亦必須以‘自由’或‘自由主義’為唯一的歸宿處。”說穿了,他要重蹈20年前的覆轍,再擎自由主義的旗幟,給國民黨當“宗師”、“諍友”,推行所謂政治改革,引領國民黨走上美國式的民主政治之路。這時,集聚在他周圍的“第三勢力”的朋友們,一致擁戴他“辦一種日報或雜志以振起輿論”。于是,名為《自由中國》的刊物,便在臺灣創刊了。他給《自由中國》擬訂的主要宗旨是,“宣傳自由與民主的真實價值,”“切實改革政治經濟,努力建立自由民主的社會?!?/p>
胡適遠在美國,只能兼得“發行人”的頭銜,《自由中國》的實際主持者為雷震。胡適雖是掛名,也要忙里偷閑,給《自由中國》寄文稿。1951年6月,《自由中國》發表《政府不可誘民入罪》的社論,批評政府機關和治安軍警為謀得破案獎金,而預先設計圈套誘民入罪的騙局。此文捅了馬蜂窩,臺灣軍政當局挑毛揀刺,求全責備,《自由中國》承受巨大的壓力??墒牵m卻認為,這篇社論“有事實,有膽氣,態度很嚴肅認真,”“夠得上自由中國的招牌”。然而,胡適高興的太早了,迫于如磐般的重壓,《自由中國》也怯弱了,發表《再論經濟管制的必要》,向最高當局賠罪道歉??戳诉@樣軟弱的文字后,胡適大失所望,立即給雷震去信說:
《自由中國》不能有言論自由,不能用負責態度批評實際政治,這是臺灣政治的最大恥辱。我正式辭去“發行人”銜名,一來是表示我一百分贊成“不可誘民入罪”的社評,二來是表示我對于這種“軍事機關”干涉言論自由的抗議。
這封信剛剛刊出,便傳來《新月》被查禁的消息(不多日又開放),胡適思前想后,好不生氣,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屢次說,倘使國民黨肯把我送到監獄里去同陳獨秀享受一樣的待遇,只消三年,我的幾部書都可以寫完了!
胡適由紐約飛臺灣講學期間,與《自由中國》的聯系更密切了,公開號召留美的文法科學生“替雷震寫寫文章”。
1953年1月16日,胡適拜會蔣介石時,直言不諱地說:“臺灣今日實無言論自由。第一,無一人敢批評彭孟緝(國民黨特務頭子,筆者注)。第二,無一語批評蔣經國。第三,無一語批評蔣總統。所謂無言論自由,是‘盡在不言中’也。”蔣介石為標榜政治民主,對于這些逆耳之言,并不反駁,而是“居然容受了?!?/p>
次年9月,胡適為給《自由中國》壯壯門面,撰寫《“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九百年前范仲淹爭自由的名言》,文章說:“從中國向來知識分子的最開明的傳統看,言論的自由,諫諍的自由,是一種‘自天’的責任,所以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從國家與政府的立場看,言論的自由可以鼓勵人人肯說‘憂于未形,恐于未熾’的正論危言,來替代小人們天天歌功頌德、鼓吹升平的濫調。”
1956年10月,蔣介石將逢70大壽,《自由中國》認為建言的時機到了,便出祝壽專號。胡適別出心裁,寫的文章是《述艾森豪總統的兩個故事給蔣總統祝壽》,故事一是,艾森豪(即艾森豪威爾,筆者注)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時,取消接見數十位分院院長和聯合學部主任的計劃,因為,二戰期間,他任盟軍統帥時,也只接見3位受他直接指揮的將領。故事二是,艾森豪當總統后,遇到難以決斷的文件時,他會在同意和否決的兩份批件上簽名,然后讓副總統尼克松替他挑選。胡適由此引發議論說:我們憲法里的總統制本是一種沒有行政實權的總統制,蔣先生還有近四年的任期,何不從現在起試試古代哲人說的“無智、無能、無為”六字訣,努力做一個無智而能御眾智,無能無為而能御眾勢的元首呢?
聽了這些話,國民黨的那班御用文人,個個是捋袖揮拳,橫眉怒目。《國魂》、《幼獅》、《革命思想》、《軍友報》、《政治周刊》等官辦報刊,聯手出擊,形成合力撻伐之勢。他們說,胡適的文章是在“誣蔑毀謗”,“攻擊革命領袖”,以“煽惑軍民,分化群眾”。蔣經國控制的國防部總政治部,還以極為機密的《特種指示》,指責《自由中國》是“假借民主自由的招牌,發出反對主義,反對政府,反對本黨的歪論調”,是“毒素思想”。1957年1月,這個部還印發《向毒素思想總攻擊》的小冊子,認為胡適的“無智、無能、無為”六字訣,“名為自由主義,實際卻是共匪的幫兇”,他的三無即是“不反共、不革命、不負責、無領袖、無國家、無政府”,包含了共產黨的“最大陰謀”,是“企圖制造顛覆政府的條件,摧毀反共抗俄的根基”。
胡適在給趙元任信中說:這大半年來所謂圍剿《自由中國半月刊》事件,其中受圍剿的一個人就是我。所以我當初決定要回去,實在是如此。(至少這是我不能不回去的一個理由。)……甚至于我在1952年—53年說的話,他們至今還記在賬上,沒有忘記。
1958年4月,胡適回到臺灣,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還是鼓吹自由主義,公開主張由知識分子組織一個在野黨。他還表彰雷震“是真正爭取言論自由的英雄、好漢、斗士”??墒?,1960年9月,當所謂新黨正在籌組時,雷震便被逮捕,接著又以“為匪宣傳”、“知匪不報”的罪名,判以十年徒刑。此時,胡適正在美國出席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得到這一消息后,他在接見記者時拍著桌子說:“十一年來雷震辦《自由中國》,已經成為自由中國言論自由的象征,我曾主張為他造銅像,不料換來的是十年坐監,這是很不公平的!”
胡適由此產生了深深的歉疚之情,“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雷震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1961年7月26日,身陷大獄的雷震逢65歲生日,以什么來慰藉囹圄寂寥的老友呢?“百無聊賴以詩鳴”,他只好抄錄南宋詩人楊萬里《桂源鋪》為老友祝壽: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胡適是借古喻今,民主自由的“溪聲”雖被“萬山”所攔阻,但是,到頭來終歸要涌至“山腳盡”,從而潺潺涓涓流“出前村”。
11月6日,在臺灣舉行的“亞東區科學教育會議”上,他又作了25分鐘英文講演,他說:我們東方這些老文明中沒有多少精神成分。一個文明容忍像婦人纏足那樣慘無人道的習慣到一千多年之久,而差不多沒有一聲抗議,還有什么精神文明可說?一個文明容忍“種姓制度”(thecastecystem)到幾千年之久,還有多大精神可說?一個文明把人生看作苦痛而不值得過,把貧窮和行乞看作美德,又有什么精神價值可說?……現在正是我們東方人應當開始承認那些老文明很少精神價值或完全沒有精神價值的時候了。
此論一出,頓時掀起巨瀾狂波,港臺的一些知名報刊,如《自由報》、《自立晚報》、《民主評論》、《政治評論》、《中華雜志》和《文星》等,連連發表文章,或褒或貶,或謳歌或批判。批胡者斥罵胡適“是一個作自瀆行為的最下賤的中國人”,所發“狂悖的言論”是在“向西方人賣俏”。他們甚至把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等舊賬,也全算到胡適的身上,似乎是“慶父不死,魯難不已”了。當然,也有微弱的頌歌聲,稱道他是,“一篇文章帶起一個思潮,一個思潮引起無數的響應而匯成一個運動,”“胡適代表了開明進步中國人的心聲與良知?!?/p>
1962年2月24日,胡適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士酒會,席間,當有人提及他的那篇英文講演時,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酸疼便發作了,他盡量抑制憤懣的情緒說:“我去年說二十五分鐘的話,引起了‘圍剿’,不要去管它,那是小事體,小事體。我挨了四十年的罵,從來不生氣,并且歡迎之至?!彼脑捲絹碓蕉啵髞砀穷崄淼谷?、語無倫次地說著“民主”、“自由”等,說著說著,便面色蒼白,身體倒地,雖經盡力搶救,卻因心臟病猝發而長眠不醒,享年72歲。
胡適去世后,后人給他鐫刻的碑文是:
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里安息了!
(責任編輯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