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家出游,我、內人和兩個10來歲的子女,我們在聳立棕櫚樹的海灘上漫步,在星空下吃大餐,在景色優美的庭園游泳池戲水,在朗朗晴空下日光浴。然而,最令人難忘的,卻是參觀美術館。沒錯,美術館。
今時今日,“美術館”、“青少年”、“精彩”這幾個字眼似乎連不到一塊,但我們這次旅行,參加了一項以家庭為主的導覽活動,教人大開眼界。
我們這一團共有24人,大人和小孩各半。導覽員年輕且充滿熱忱,帶領我們直接去看一幅揚·布勒哲爾(Jan Brueghel the Elder,1568-1625)繪于1613年的油畫。她要大家仔細盯著這幅畫看30秒。
然后她把我們全體帶開,問剛才在畫里看到什么。許多人高高舉手。
一個7歲兒童說:“小鳥!”
另一個說:“大象!”
有個小男孩咬字清晰、面帶得意地說:“疣豬。”
等每一個人都說出自己看到的東西后,導覽員會復誦一次大家說過的野生動物,又問:“你們覺得大家已把畫里的每一樣東西都說出來了嗎?”
眾人異口同聲說:“沒有!”
“你們覺得,如果再看一次的話,會不會看到更多的東西?”
“會!”
她發給每一個家庭兩張明信片大小的畫卡,每一張都是這幅畫的一個片斷,內容大約是油畫的1/12。她要我們研究畫卡上的東西1分鐘,看能不能找到別人至今還沒提出的東西。
一分鐘之后,有個戴眼鏡的男孩熱切地說:“孔雀!”
另一個孩子說:“駱駝!”
“火雞!”
一個孩子插嘴說:“長尾小鸚鵡,和我們家里養的一樣!”
“獅子!”
導覽員仔細寫下每一種動物名,然后看著小孩子問道:“大家覺得現在已經看清楚畫里的每一樣東西了嗎?”
她再把我們帶回畫前,讓我們“另眼相看”。她問:“大家還看到了什么?”
我們指出貓頭鷹、牧羊人、遠處的城堡、一條野獸拖沓出的長長足跡,背景還有一條小船。
“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動物有什么特別之處?”
一個年紀最小的孩子說:“它們都是兩個兩個的!”
導覽員說:“對了。有沒有聽過任何有關動物成雙成對,再加上一艘船的故事?”
眾人一陣沉默。有個到目前為止沒出過聲的女孩小聲說:“諾亞方舟?!?/p>
導覽員接著說起一幅畫如何描繪出一個故事,同時說明揚·布勒哲爾如何運用畫布、顏料和畫筆,讓世人用全新角度去看一個久遠的故事。
她說話的時候,我才想起大家剛剛得到另一個更寶貴的經驗:如果可以專心學習、凝神觀察,收獲何其豐富。
半小時后,我們步出美術館:心中猶自贊嘆藝術家連遙遠的鳥群都可以賦予生命。此時天空一片深藍,花朵給綠葉襯托得紅艷欲滴,鳴鳥在閃耀銀光的樹葉間啁啾,遠方陶色的屋頂與晶瑩發亮的海水相互輝映。眾人不由自主停下腳步,只想好好欣賞眼前景象。
這時我恍然明白生活中已經注入了一點小小的魔力:一位導覽員的熱忱,加上一個400年的夢想,為我們的世界涂上了一層妙不可言的光澤。
(摘自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