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在多方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屢創新高。展望2005年,雖然促使油價回落的局面已經形成,但促高因素依然沒有消除,2005仍將是一個高價年。“中國因素”對于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不斷加大。
2004:波瀾起伏
2004年,在全球經濟猛增、石油需求激漲、美元大幅貶值、突發事件頻繁、投機炒作加劇、石油產能增長放緩以及市場恐懼心理彌漫的情況下,國際石油價格一路上揚,屢次突破市場心理價位。市場形成以下鮮明的特點:
第一,油價一路上揚,履創新高。油價自3月份打破伊拉克戰爭前的最高記錄之后,先后于5月和10月突破40和50美元/桶,10月22日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油價突破55美元/桶,大大高于2月份30美元的低點。
第二,年均油價創歷史最高。2004年,38.21美元/桶的布倫特年均價格,比2003年高出33%,而且高于1980年35.69美元/桶的歷史最高水平?鴉以2003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是198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第三,油價高于預期。自2003年年中開始有機構預測2004年油價水平以來,預測值不斷上調。年底實際的年均油價水平遠遠高于當初預計的21~25美元/桶。
第四,歐佩克一攬子價格帶名存實亡。自2003年12月初以來,歐佩克油價高出28美元/桶上限已經一年有余。無論歐佩克的招數如何,近期油價無望再次回到這個價格范圍之內。
第五,高含硫原油與低含硫原油的價差不斷擴大。2003年,以WTI為代表的低硫原油與以迪拜為代表的高硫原油的價差只有4美元/桶左右,2004年以來這種價差不斷擴大,到四季度已擴大到13美元/桶。其根本原因在于環保要求不斷提高而煉制能力不能跟進,造成世界對低含硫原油的需求高漲,而低含硫原油供應一直沒有增長。歐佩克能夠增產的大部分是高含硫原油。這樣,即使世界供需總體平衡,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地區性和結構性的供需矛盾。
2005:先高后低,風險猶在
2005年,促使油價回落和上漲的因素同時存在。
促降因素
●高油價的負面作用逐漸顯現,石油需求增長可望得到抑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摩根斯坦利等機構認為,2005年世界GDP增速可能低于4%。國際能源機構和歐佩克等機構認為2005年的石油需求增長為150萬桶/日左右,遠低于2004年的270萬桶/日。
●非歐佩克產量繼續增加。2005年非歐佩克國家可望增產120萬桶/日。增產的大部分依然會來自俄羅斯,但增速趨于下降,西非的安哥拉和乍得以及南美的巴西的產能可望實現較大增長,而歐洲北海的產量將繼續減少。
●歐佩克增產的滯后效應可望顯現。2004年四季度,歐佩克總產量可能超過3060萬桶/日,歐佩克10國(不含伊拉克)的產量超過2830萬桶/日。實際產量遠遠超出配額,而且有些增產還尚未到達消費地。隨著消費國進口的增加,地區性供需矛盾可望得到緩解。
●消費國的原油庫存趨于好轉。目前,美國的原油庫存開始恢復到接近3億桶以上,處于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歐洲和亞洲的形勢比美國要更加樂觀。2005年總體上庫存可望得到更多的補充。
促升因素
雖然以上因素都會緩解石油供需的緊張狀況,使國際油價趨于下降,但促使油價保持高位的因素并沒有消失,油價不會深度下跌,反而有短期內再次沖高的危險。
▲歐佩克減產可能促使油價上行。歐佩克考慮總體需求減緩和季節性需求減少等因素,擔心油價下跌,2004年12月10日首次做出減少實際產量(而不是減少配額)的決定。2005年可能考慮進一步減產。油價之所以不可能大幅度回落,關鍵在于歐佩克的“價格帶”政策。歐佩克認為,在美元貶值40%的情況下,其原先22~28美元/桶的“價格帶”應約是31~39美元/桶。
▲石油供應“瓶頸”短期內不會消除。除了原油生產能力增長有限之外,全球的煉制能力、管道和油輪運輸能力都不足。由于鋼材價格上漲,管道建設、新增油輪和石油儲罐增長都極為有限。有關機構分析,運力緊張的情況到2005年下半年才可能緩解。
▲伊拉克的石油生產依然波動很大。2005年1月底的伊拉克大選由于派別紛爭等問題可能不會十分順利,反而會引發新的矛盾。反美武裝對石油工業的破壞活動不會停止,伊拉克的產量和出口量的波動定會成為短期內左右油價波動的重要因素。最樂觀的估計是全年保持230萬桶/日的產量。恢復戰前水平依然只是一個目標。
▲主要產油國的供應安全形勢還不容樂觀。除了伊拉克之外,沙特的恐怖活動、伊朗的核危機、俄羅斯對國內石油公司的控制、尼日利亞的勞資糾紛和種族矛盾、委內瑞拉政府與反對派和美國的矛盾等都可能誘發供應中斷危險,促使油價高漲。
依然保持高位
持續了一年的高油價可能有助于推動產油國增產和替代能源的開發,并抑制經濟增長和石油需求,2005年的石油供需和庫存形勢趨于好轉。油價回落的關鍵,一是要看美國是否改變其寬松的經濟政策,二是要看中國經濟能否順利實現軟著陸。
如果美元繼續貶值;如果氣候更加異常;如果需求增長沒有得到抑制;如果石油供應的“瓶頸”照舊;如果地區性和結構性的供需矛盾得不到解決;如果接連發生突發事件,油價會隨時反彈。
總之,2005年國際油價將呈現先高后低、趨于回落的態勢。全年布倫特平均油價將在35~40美元/桶的水平,又是一個高價年。
中國需求:增長趨于回穩
2005年的中國石油市場走勢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石油需求增長可望回落
其影響因素主要是:
第一,經濟增長可能下降。中國政府仍會繼續貫徹實施科學的發展觀,實施積極的經濟調控,部分領域的經濟過度增長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會得到控制,使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比2004年有所下降。同時,經濟結構將進一步調整,一些高耗能行業發展速度可能會進一步合理化。
第二,替代能源的發展會大大減輕石油的壓力。2005年中國將有一大批新的發電機組投產,燃油發電需求可望減弱。其他替代能源,如核能利用、乙醇汽油、煤變油項目較快增長,特別是西氣東輸的全線貫通,對緩解我國石油供應壓力也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三,節能的作用日趨明顯。2004年底政府出臺了汽車燃油標準、中長期節能規劃等一系列節能措施,節能技術進一步發展,國民的節能意識也在加強,對石油需求的增長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四,油價的后續影響。高油價以及由此導致的其他物品價格的上漲對石油需求的增長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國際油價后市可能趨跌,石油經營商和用戶采取出貨的經營策略,這有利于市場的供需平衡。
潛在的需求增勢不減
然而,石油需求增長強勁的勢頭依然不減,這是因為:
第一,盡管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調控,但宗旨是不影響經濟的健康增長態勢。
第二,汽車、住房、旅游等領域的發展繼續支撐石油需求。在中國人均收入進一步增加、2005年汽車將進一步降價、城鎮化加速發展等因素影響下,居民買車、購房、旅游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第三,農業的石油需求繼續增加。今后中國政府仍會大力扶持農業發展,鼓勵農民增收,并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
第四,2005年我國將有限地開放成品油零售市場,將會有一批新的成品油經銷商進入成品油領域,近期一系列新油庫的投產,對石油需求增長也有一定影響。
石油供應壓力可望減輕
綜合上述因素分析,2005年中國石油需求增長率將低于2004年,但仍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
受資源條件限制和國家可持續發展要求,2005年國內原油產量可望保持平穩。但是,由于國內一些煉油和石化項目陸續投產,中國對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會繼續增加。2005年國家將有限開放中國成品油零售市場,對組織成品油進口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對于國內油價,2005年國家仍將控制成品油中準價的調整頻度。一方面,國內價格會跟隨國際油價波動,總體上維持較高水平;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門勢必準備使用價格和稅收杠桿抑制石油需求的過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