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以前每20年修改一次“大綱”相比,此次修改不僅時間間隔縮短一倍,而且力度遠遠超過以往。新“大綱”設立導彈防御系統相關項目,表明日本準備組建有限防天力量。
2004年12月10日,日本內閣安全保障會議通過了有關今后10年防衛政策的新版《防衛計劃大綱》、2005至2009年財政年度的《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以及武器出口新政策。
作為指導日本自衛隊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新“大綱”提出,日本在新安全形勢下要建設一支能發揮多種作用且靈活有效的防衛力量,并提出了“防止威脅直接波及日本”和“改善國際環境,以防威脅波及日本”的兩大目標,同時把“國際和平合作”作為自衛隊的基本任務。
與以前每20年修改一次“大綱”相比,此次修改不僅時間間隔縮短一倍,而且力度遠遠超過以往。特別是在新“大綱”附表中,除陸、海、空自衛隊外,新設立了導彈防御系統(MD)相關項目,對MD部隊編成和主要裝備數量進行了界定,確定在日本海上自衛隊四艘“宙斯盾”驅逐艦上部署“海基高層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并在三個防空高射群部署以“愛國者-3”型導彈為主體的“陸基低層彈道導彈防御系統”。這是日本防衛政策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日本準備組建有限防天力量。
借勢里根的SDI
說到日本導彈防御系統的發展,還得從1983年說起。當年3月,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了“戰略防御計劃”(即SDI計劃),立即引起世界各國高度注意。西歐、中東、日本等一些地區和國家認為,隨著戰略防御系統的逐步建立,美國可能放棄對西歐、日本等盟國長達40余年的“核保護”政策。1985年5月,當時的北約秘書長卡林頓提出了“常規防御計劃”(即CDI計劃),同時要求美國參與該計劃。美國政府乃于1986年在其“戰略防御計劃”中增加“常規防御計劃”,并將該計劃正式取名為“戰區導彈系統防御計劃”(即TMD計劃)。到1987年,美國陸續在歐洲、中東、西太平洋、美國本土四個地區與西歐、北約、日本、以色列等地區和國家合作籌建“戰區導彈防御系統”。日本分屬“西太平洋戰區導彈防御系統”。該系統于1988年8月由美日共同籌建,美國負責向日本提供“愛國者”防空導彈火力系統及技術,日本負責研究適用于探測陸地和海域的衛星探測系統,同時引進生產“愛國者”防空導彈火力系統。
1993年5月,美國克林頓政府發表了旨在保護其盟國及友好國家免遭彈道導彈威脅的戰區導彈防御計劃,并極力敦促日本及北約各國參與該計劃。1998年12月25日,日本正式決定,從1999年起開始對戰區導彈防御系統實施日美共同技術研究。2003年,日本制定了部署彈道導彈系統的詳細計劃。日本防衛廳決定從2004年開始申請建立彈道導彈防御系統預算,從2006年起開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至2008年3月底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由PAC-3“愛國者”和“宙斯盾”系統組成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
2003年底,日本政府在“安全保障會議”和內閣會議上,正式決定從2004年度開始建立彈道導彈防御系統,構筑由PAC-3“愛國者”導彈和“宙斯盾”裝備的海基導彈攔截系統組成的導彈防御系統,并于2004年10月開始與美國聯合研制導彈攔截器部件。11月,美國原則上同意日本生產PAC-3“愛國者”導彈,日本三菱重工有限公司獲得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授予的PAC-3導彈生產許可證,并從2005年開始生產該型導彈。此舉表明日美導彈防御系統的合作正在從技術研究領域合作向聯合研制開發方向發展,這無疑將加速日美軍事一體化進程。
軍事航天大國
日本作為當今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經濟、技術強國,科研經費居世界第二位,是一個潛在的軍事大國。早在80年代,日本在核技術、導彈技術、空間和火箭技術等軍事高技術方面已處于世界一流水平。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004年年鑒指出,在2003年全球軍費開支排行榜中,日本位居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占全球9560億美元的5%。
日本將高額軍費用于軍事航天力量的建設。在2004年國防預算中,日本導彈防御系統預算達到1000億日元。日本計劃將在未來五年內花費65億美元采購美國的“愛國者-3”陸基防空系統以及“標準-3”Block1型艦載導彈防御系統。從2007年開始的未來四年內,日本計劃構筑起由四艘“宙斯盾”驅逐艦和四支導彈部隊組成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按照日本防衛廳的規劃,日本導彈防御系統將分階段建設,2007年建成第一個導彈防御系統,2011年完成整個工程的建設。日本下一個五年防衛計劃總投入約57億美元用于部署彈道導彈防御系統。預計建立導彈防御系統所需的資金總額高達100億美元。
近年來,日本突出強調發展航天技術,努力提高空間偵察預警能力,全面建設以衛星偵察為主,多種手段相結合的全方位、全天候綜合一體偵察預警系統。日本于2003年3月發射了兩顆偵察衛星,原計劃于同年11月再發射兩顆,后因H-2A火箭出現故障而受挫。日本還擬于2005年和2006年再發射兩顆偵察衛星,并計劃發射八顆偵察衛星入軌,將構建完整的情報收集系統。此外,日本政府還計劃研制先進的衛星偵察系統。另外,在2003年中國成功實現載人航天的刺激下,日本計劃對其航天政策進行重新評估,也考慮準備進行載人航天發射。
目前,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個用自行研制的運載火箭發射衛星的國家,先后成功研制了M-4S、N-1、H-2型火箭,并發射了幾十枚衛星。擁有制造核彈物質和技術條件的日本,只要給N-1、H-2火箭裝上核彈頭,就擁有了洲際核彈道導彈。
此外,日本的導彈武器在世界也處于領先地位。到80年代中期,已擁有多種型號、性能良好的地空導彈、空空導彈、反艦導彈、巡航導彈和反坦克導彈等,實現了導彈國產化,并裝備了本國自衛隊,而且大量向國外出口導彈技術。如日本京陶公司研制的軍用陶瓷半導體封裝材料制造技術,屬世界領先地位,在海灣戰爭中,該項技術在美國“愛國者”導彈、“哈姆”反雷達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等幾項武器系統上發揮了顯著作用。美空軍裝備的“麻雀”空空導彈最復雜的組件引導系統的電路,也來自日本。
為“大國”目標增添籌碼
總之,日本的安全政策出現的一系列重大調整,旨在為實現其“政治大國”、“軍事大國”的目標增添籌碼,這對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安全都將產生深刻影響。如果日本一旦建成有限防天力量,無疑將進一步推動日本防衛力量由“本土防御型”向“海外攻擊型”轉變,使其提出的“建立—預防—遏制”戰略更具積極主動性;利用空間衛星偵察系統,日本可隨時偵知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情況。日本提出“預防危機”戰略,其預防的重點已由北方轉向西南方向,主要是加強針對朝鮮和中國的防御。新大綱指出,日本應該密切關注中國的軍事實力增長與軍事動向。據稱,日本如此耗巨資發展導彈防御系統,目的是在“無核三原則”條件下提高日本軍事力量的威懾能力,不僅是針對朝鮮的彈道導彈,暗中也是在與中國的導彈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