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奐平清
社會學博士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WTO第六次部長會議將于12月中旬在香港舉行。農業和農產品貿易問題將是此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多哈會議開啟了新一輪農業問題談判,但在這些議題上難以達成一致,這也是前年舉行的第五次部長級會議(即坎昆會議)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有人稱,“多哈回合談判命懸香港部長會議”。
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程之所以極其艱難,一個主要原因是農業的特殊性以及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對不同國家具有不同影響。在WTO新一輪農業多邊貿易談判中,“農業多功能性”問題成為爭論的焦點。歐日韓等農產品進口方倡導農業的多功能性,強調農業不僅是一個產業部門,而且在確保糧食安全、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環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和凱恩斯集團等農產品出口方則持反對意見,認為人類活動都具有多重功能,農業多功能性概念是一些國家為其農業高保護政策尋求的理論依據,會阻礙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程。一部分發展中國家支持農業多功能性概念,并以此作為支持其農業發展的依據;另一部分則表示反對,擔心農業多功能性概念被發達國家用作環境標準而對其農產品出口設置壁壘。在農業多功能性討論受挫后,歐日韓等又繼續推動內容與之相似的“非貿易關注”討論和研究,以加強農產品出口國的責任和義務,保證供給的穩定,并設法保留對自己農業及農產品市場的高度保護。
農業不僅是產業,而且還具有生態保護等多重功能。由于人口方面的壓力,農業也會對環境造成壓力和破壞,但農業的總體生態功能要大于工業等其他產業。除生產農產品外,農業還有保護自然、穩定生態、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機能,對發展中國家與地區來說,農業在保障國家食品安全、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穩定以及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功能更為重要。
當然,對于農業的多功能性不能意識形態化。在強調農業多功能性的同時,要建立公平的農產品貿易體制,以避免不合理的貿易壁壘和農產品市場扭曲。尋求農業多功能性和貿易自由的平衡,是WTO談判的重要任務。
WTO成員爭論的核心問題之一是農業補貼?!盀趵鐓f議”中,農產品出口補貼被認為是導致“價格扭曲”的貿易保護措施而被加以限制和逐漸取消。但是,歐美日等世界糧食貿易的主要成員一直堅持對其出口農產品給予直接補貼,尤其是歐盟,每年的農業補貼達到440億歐元,以此保護自己的農業,并利用價格優勢向發展中國家傾銷剩余農產品。農業補貼和貿易壁壘,給發展中國家造成了極為不利的貿易局面,損害了其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并導致世界貧困國家對外國的長期依賴,其農民失去自給自足的機會。
美國等國家反對歐盟等極力主張的農業多功能性概念,并不是沒有認識到或不注重農業的多功能性,而是因為它們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推動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也更符合其利益。而且,美國等發達國家有能力通過綠箱政策對農業提供有效支持,更好地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而發展中國家由于不具備相應的實力,難以有效利用綠箱政策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它們需要更大的市場準入機會,其農業更需要保護,也需要發達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技術和財政援助。
農業多功能性爭論對中國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農業在保證糧食安全、就業、社會穩定和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功能,對中國意義重大,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發達國家將對我國農業產生巨大沖擊,我們需要保護農業和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要警惕日歐韓等以農業多功能性為借口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限制中國農產品的出口。
我國將繼續認真履行在WTO農業問題上的相關承諾,當然,農業也將面臨更大壓力。我們要充分認識和研究農業多功能性問題,要開展新農村建設,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加大對國內農業的保護和支持力度,繼續深化各項農業改革,加快農業結構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體制創新,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當然,僅靠農業,農民富不起來,農村也繁榮不起來。繼續把大量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依靠貿易保護鼓勵農民繼續種糧,難以解決根本問題。況且,大量農民滯留農村,資源和環境難免被掠奪性開發,而且也是現代化過程中社會穩定的潛在威脅。在此情況下,農業的多功能性也就難以實現。通過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使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應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