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外貿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的三個國家之一,外貿總額僅次于美國、德國,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貿易大國。然而貿易大國不等于貿易強國,中國要成為貿易強國必須著力解決七個問題。
一是提高人均貿易額。目前中國的人均貿易額只有800多美元,約是德國的5%,美國的1/10,日本的1/8。2003年世界人均貿易額為2445美元,我國不僅遠遠低于老牌發達國家,也低于東盟、拉美國家,僅高于非洲國家。
二是擴大服務貿易額,提高服務貿易所占比重。服務貿易額是貿易強國一個重要的增長點。2003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占商品與服務出口總額的20%。我國僅為9.6%,美國為29.6%,日本和德國同為14.1%,我國這一指標也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僅略高于菲律賓和墨西哥。2004年,中國服務貿易額為1286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3.1%,其中出口占2.8%,排名世界第9位,進口占3.4%,排名世界第8位。
三是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貿易強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都占有相當的比例。通過2003年113個國家進行分析發現,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韓國等國家這一比重最高,菲律賓達到66%,韓國同樣如此。2002年,馬來西亞達到60%,菲律賓為70%,新加坡為60%,泰國為30%,均高于20%的世界平均水平,同時也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完全掌握、控制核心技術,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卻占有較大的比重。這一現象是由于東亞國家迎合了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技術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高科技產品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轉移到這些低成本勞動力國家。但這種貿易結構特征,是不會令一個國家真正成為貿易強國的。
四是創造更多自主品牌。一是要創造更多的本土品牌。2005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僅有海爾、聯想、CCTV和長虹四個品牌入圍,和其他貿易強國差距較大。國內名牌企業對出口貢獻度亟需提升。據統計,中國出口500強中,34個名牌出口企業出口額僅占總量的6%。二是培育更多具有競爭力的微觀主體,發展本國的跨國公司對于實現貿易強國的目標具有重大意義,涉及跨國公司的貿易大約占全球貿易總額的2/3。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對于建立海外銷售渠道、利用境外戰略資本和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
五是不斷完善貿易基礎投施。實現貿易強國的目標必須具備完善的貿易設施保障。目前,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然而距離港口強國還有很大的差距。
六是在多邊貿易體、區域經濟合作中爭取更多的戰略主動權、規則制定權。貿易強國一個突出的特征表現在它不僅是貿易規則的參與者,更重要的,它是貿易規則的制定者、主導者。參與貿易游戲規則的制定,是應對摩擦、創造良好的外部貿易環境的根本辦法。
七是加快本幣國際化的步伐。當一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時,該國貨幣將自然發展成為國際貨幣。貿易規模的擴大是促進本幣國際化的主要因素,一國的貿易規模越大,非居民對本幣的需求越大,本幣在境外的流動性就越高,這是形成本幣國際化的重要條件之一。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擴大,人民幣在邊境貿易結算中的使用明顯增加,并拓展到在周邊國家和港澳地區流通使用,這意味著人民幣走出國門,邁向國際化。然而,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地位并不相稱,由于制度方面的制約,人民幣國際結算只局限于邊境地區的小額貿易,隨著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如何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就成為貿易強國戰略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財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