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是從工業可持續發展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經濟理念。它要求在獲取利潤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遵循資源利用減量化、產品再使用、廢棄物再循環的“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追求的是“三低一高”(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
當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應放在降低資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上。2003年,我國部分重要礦產的供需缺口已分別達到:石油0.97億噸,鐵礦石2.6億噸,錳礦石286萬噸,鉻鐵礦178萬噸,銅267萬噸,氧化鋁561萬噸,鎳10萬噸,鉀肥700萬噸。礦產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制約因素。
未來10—20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各種資源特別是大宗礦產資源的消耗量將進一步增長,我國將面臨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的雙重壓力,礦產資源形勢將更為嚴峻。預測到2020年,幾種大宗礦產的供需缺口將分別高達:石油3.5億噸,鐵礦石5.13億噸原礦(折合富礦2.92億噸),錳礦710萬噸成品礦,鉻鐵礦350萬噸,銅308萬噸,氧化鋁800萬噸,鎳10萬噸,鉀肥缺口600萬噸。如何盡快提高我國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顯得非常重要。
出于對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方面的考慮,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制定了“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原則。經過近30年的努力攻關,特別是由于最近十多年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國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其中廢鋼的回收率為40%;廢舊有色金屬的綜合回收率為27.70%;鉑族和稀散元素幾乎全部來源于綜合利用;近1/3的硫酸原料也是由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中綜合回收;有色金屬綜合利用占全行業產值、利稅的10%。一些礦山企業對與煤伴生的瓦斯、油頁巖、高嶺土、高鋁粘土進行綜合開發,對煤矸石、粉煤灰進行加工利用。個別伴生元素回收率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綜合評價也很有成效。
但是,由于經濟、技術、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與利用潛力巨大的資源現狀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綜合利用水平仍然很低,特別是在經濟轉型期,一系列經濟政策未得到及時調整,在相當多的地區,亂采濫挖,采富棄貧還相當普遍、相當嚴重,造成對資源的嚴重破壞與浪費。很多礦山自然排放的五廢所引發的環境問題,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有的重要多金屬礦床,在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尚未獲得根本性解決之前,礦山就倉促上馬,導致寶貴資源的嚴重浪費。
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應該集中在提高回采率、資源綜合利用率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上,提高生產消費各環節的資源化程度,實現礦產資源的循環使用,從而減少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并緩解資源短缺的現狀,實現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發展。其主要內容有:
1.建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審計制度,借鑒國外對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和綜合利用的實踐與政策,研究制定我國評價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指標體系,明確礦產資源的產權關系,從經濟和政策兩個方面建立促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激勵機制,提出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及相關政策建議。
2.支持和鼓勵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體系創新。以科技產業為先導,加大投入力度,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積極引進先進的工藝、技術、設備和人才。
3.提高回采率,杜絕在開采過程中的采富棄貧現象。
4.加強共伴生礦的綜合開發利用,提高共伴生元素的回收率。
5.回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渣、廢水中的有用礦物,提高殘礦、礦井圍巖和選礦尾礦的回收利用率。
6.循環利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舊物資和廢棄物。
7.盤活存量資源,加強對低品位礦產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
8.礦物生產中的環境壓力評估。
(作者單位: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資源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