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然要大量征用農民的土地。如何保障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并讓他們及時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2003年以來,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圍繞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進展。
一、加快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
近年來,天津市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一直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征用農民土地數量也大量增加,1998—2003年上半年,農民被征用土地共17.56萬畝,平均每年征地3.9萬畝;失地人口12.15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3.25%。
農民土地被征用后主要存在四方面問題:一是被征地農民就業難度大,就業率較低。二是農民失去土地后,原有的農村家庭養老基礎也被打破,部分農民的基本養老失去保障。三是征地補償標準偏低。沒有考慮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需要,費用分配也不合理,已明顯不適應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四是土地出讓金與征地補償費差價懸殊。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把加快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項重要工作。
天津市發展改革委按照市領導指示,會同市農委、勞動局、規國局、財政局、民政局等部門在一年半的時間內,經過深入調研,充分借鑒外省市先進經驗和做法并結合天津市實際情況,反復研究修改制定了《關于建立我市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意見》,于2004年10月發布。市勞動局、財政局、規國局和民政局又分別制定了《天津市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試行辦法》、《天津市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風險準備金管理辦法》《關于調整征用土地補償安置倍數標準倍數的請示》和《關于被征地農民申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四個配套文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文件體系。
我們制定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六條原則:第一條也是核心的原則是農民以承包的土地換取社會保障。保障對象即以此為基礎確定。第二條是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確保政府能夠承受,被征地農民能夠接受。第三條是堅持統一制度,分級統籌。基本社會保險實行市級統籌,征地養老由區縣統籌。第四條是促進征地勞動力積極就業,從根本上提高生活水平。第五條是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納入征地費用。解決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同時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第六條是市政府和區縣政府從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部分,對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繳費給予適當補助。既體現黨和政府的關懷,同時平衡農民的心理。
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特點
(一)“以承包的土地換社保”,使失地農民老有所養
在具體操作上,堅持村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精神,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由村民委員會或村民代表會議依法討論提出保障對象,鄉鎮政府核準。做到征誰的地,誰參保;征多少地,解決多少人的保障問題,從根本上保護土地承包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合理考慮特殊情況人員的問題,對按規定不納入保障對象的人員,一次性發給適當的安置補助費,使被征用土地的農民人人得到合理的安置。
(二)在制度設計上,設定的繳費和領取標準高于農村,低于城市,并考慮了自然增長機制
隨著經濟的發展,繳費和領取的養老金逐年提高,增長幅度與城鎮職工社會平均工資增長水平掛鉤;不僅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而且可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互相銜接,為將來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網做好準備。征地參保人員就業后,參加城鎮企業養老保險,原參加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的繳費可與城鎮企業養老保險折算,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時,根據條件可分別享受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或征地人員養老金,個人繳費余額一次性返還本人。
(三)妥善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的關系
根據各區縣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參照我市現行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規定,對參保人員和征地養老人員分別設定了兩檔繳費和待遇保障標準,待遇與繳費掛鉤。具體繳費檔次由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根據實際情況討論確定。為了滿足不同層次人群對保障水平的需求,在制度中規定,有條件的村民委員會可以為參保人員和征地養老人員增加補充養老保險,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三、主要做法
(一)保障形式和標準
我們把保障對象按照不同的年齡段,分為參保人員、征地養老人員兩大類,其中女滿16周歲、不滿55周歲,男滿16周歲、不滿60周歲,為參保人員,統一參加社會保險;女滿55周歲、男滿60周歲,為征地養老人員,直接進入養老。
繳費標準分別設定兩個檔次,其中基本養老保險一檔以繳費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60%(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最低繳費基數)的17%(2004年為132.6元)為繳費標準,二檔以繳費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60%的13%(2004年為101.4元)為繳費標準,一次性繳納15年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分別按照享受保險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20%(2004年為260元)和16%(2004年為208元)的比例計發。
征地養老也設兩個檔次,2004年的標準,一檔為每月260元,二檔為每月210元,一次性繳納15年的費用,征地養老當年繳費水平與領取水平相同。
對于16周歲以下人員和已與城鎮企業建立勞動關系,并依法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人員,規定不參加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一次性發給不低于10000元的征地安置補助費。
(二) 保障資金來源
根據《土地法》和《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的有關條文,我們在文件中提出可以適當提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準和倍數,保證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市規國局據此在文件中規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可以提高到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具體倍數由區縣政府提出,報市政府審定。
為提高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的積極性,規定由市和區縣政府對參保人員的養老保險和征地養老人員的征地養老費按照繳費額的20%給予補助,資金從兩級政府的土地純收入中解決。為了應對未來的支付風險,我市還建立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風險準備金,從土地出讓金的凈收益中提取,標準是2004年每平方米5元,以后年均增長5%。
(三) 促進被征地農民積極就業
我們提出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被征地農民進行就業前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對勞動部門培訓征地勞動力、介紹職業和被征地勞動力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本著與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同等待遇的原則,享受再就業優惠政策,有關費用從財政安排的再就業資金中列支。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后,降低了企業用工的成本,提高了被征地農民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