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有色金屬工業看,一方面,有色金屬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也是能源、水資源、礦石資源、再生資源消耗量很大的資源密集型產業,企業流程的特點,決定了有色金屬工業是一個最有條件、最具潛力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之一。另一方面,由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根本轉變,有色金屬工業仍然是依靠資源的高消耗來推動增長,資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不足,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資源約束日益突出,又是一個迫切需要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據有關資料,目前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為60%,與發達國家相比低10—15個百分點;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僅為40%,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粗銅綜合能耗平均為1噸標準煤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氧化鋁綜合能耗平均為1154公斤標準煤,比國外先進水平高50%左右;再生銅、再生鋁產量分別占銅、鋁產量的22%、21%,而世界先進水平分別為37%、40%;每年產生尾礦、赤泥等固體廢棄物1億多噸,目前只利用了1000多萬噸,累計堆存量已達20多億噸,節約的潛力很大。發展循環經濟是有色金屬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推進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循環經濟,一要加快推進三個轉變。首先要轉變發展觀念。其次要轉變增長方式。第三要轉變治污思路。絕不能再走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注重源頭控制、過程管理,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
二要突出抓好三個重點。一是大力節約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要從開采、冶煉、再生利用等環節抓住節約降耗不放手,努力提高礦山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冶煉回收率,降低單位產品能源和水資源消耗。二是加強資源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降低廢物排放。要加強對共伴生礦產資源及尾礦、廢石的綜合利用;積極推進廢渣、廢水、廢氣綜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產中產生的各種廢物。通過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行業內不同產業和相關行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合理延伸和組合,促進廢物循環利用,實現廢物“零”排放;在再生金屬利用方面,要提高循環利用水平。三是加快實施清潔生產,從生產的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要認真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加快實施清潔生產審核方案,逐步實現環境保護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的轉變。
三要堅持做好三個結合。一是堅持與結構調整相結合。認真貫徹國家有關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嚴格限制高消耗、重污染產業的發展,防止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優化產業布局,依法關閉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產品質量。推動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二是堅持與技術進步相結合。實現資源消耗減量化、廢物資源化和再生金屬循環利用,都需要先進技術做支撐,這也是有色金屬工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增長轉變的關鍵。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技術、工藝和設備。加快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產業化示范和先進適用技術在行業的推廣應用。加大節能降耗、綜合利用技術改造力度,要特別重視信息技術、先進工藝和先進設備的應用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重大作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再生金屬回收利用,節約了資源,但拆解和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非常嚴重,要大力開發和推廣無污染“零”排放的技術。三是堅持與加強企業管理相結合。
四要努力抓好“三個一批”。一是抓一批重大技術。選擇一批對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有重大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組織科技攻關和產業化示范,包括大幅度提高采礦回采率、選礦和冶煉回收率、共伴生礦綜合利用率,大幅度降低單位產品能耗物耗水耗、提高再生金屬循環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技術、清潔生產和“零”排放技術等,突破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瓶頸。二是抓一批重大項目。我委在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中設立了“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專項,用于支持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重大項目。國家將對有色金屬行業共伴生礦和低品位貧礦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節水技術改造、廢物資源化和再生金屬循環利用的重大項目給予必要的支持。三是抓一批重點企業和園區。選擇技術先進、管理水平較高的礦山、冶煉和再生金屬利用企業進行試點,取得經驗,逐步推廣,“十一五”在全行業形成一批典型企業。與此同時還要抓一批以有色金屬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園區和再生金屬回收拆解示范園區,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
五要力爭實現三個目標。一是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礦產資源開采方面,到2010年全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和共伴生礦綜合利用率分別提高5個百分點的目標,10種有色金屬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和水資源消耗要有較大幅度的降低,80%的銅冶煉、70%的鉛鋅冶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二是要提高再生金屬資源循環利用率,力爭到2010年再生銅、再生鋁、再生鉛占產量的比重分別由2004年的24%、22.2%、21%提高到35%、25%、30%,做大做強再生金屬產業,提高再生金屬循環利用水平。三是努力降低廢物排放。水的重復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力爭有更多的企業實現廢水“零”排放;大幅度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減少固體廢物堆存對環境的影響;大力提高硫的利用率,力爭有更多的企業接近或達到國外先進水平,降低全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