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動態
第二批煤礦安全改造國債資金下達。為加快推進煤礦安全改造工作,提高煤礦安全保障水平,國家發展改革委在5月份下達2005年第一批煤礦安全改造國債資金5020萬元之后,6月下旬下達今年第二批煤礦安全改造項目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40383萬元。第二批煤礦安全改造國債補助項目共97個,涉及15個企業集團,總投資約74億元,重點對國有煤礦企業的礦井通風系統、瓦斯抽采系統、安全監測監控系統、防塵滅火系統以及提升、運輸、供電系統等進行改造。除中央財政國債資金補助外,地方政府還將配套1.12億元,企業自有資金投資69.13億元。
2005年全國治超工作要點發布。在全國開展集中治超工作一周年之際,全國治超工作組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車輛超限超載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繼續鞏固和擴大治理成果。經過2004年集中治理、打開局面、爭取理解、探索經驗的階段,治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目前還面臨著產生超限超載的各種條件和基礎尚未徹底消除、超載率控制在10%、長時間高強度執法引發疲勞和松懈畏難情緒等問題。2005年治超工作進入鞏固成果、依法嚴管、重點突破、有效推進的階段,工作重點是嚴厲打擊少數惡意超限超載的違法分子,基本解決車輛“大噸小標”問題,探索完善長效治理機制。《2005年全國治超工作要點》提出了今年的工作目標,即將超載率控制在6%左右,“大噸小標”車輛參數更正率提高到95%以上。
港口內貿收費規定和標準調整。為適應我國港口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促進內貿運輸的發展,交通部、國家發展改革委6月份發布《關于調整港口內貿收費規定和標準的通知》,對沿海、長江干線和黑龍江水系主要港口內貿收費的規定和標準進行適當調整,并放開港口內貿裝卸費。具體調整包括,放開部分港口勞務性收費,簡化部分收費項目,改革長江港口駁船作業費計費方式,調整部分內貿港口計費辦法和收費標準,對內貿船舶代理費實行市場調節價。該政策從8月1日起實施。為此,兩部委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收費規則(內貿部分)》(以下簡稱《內貿費規》),統一了我國沿海和長江干線、黑龍江水系主要港口的內貿收費標準,規范了港口內貿收費項目,并規定,除《內貿費規》規定的項目外,港口經營企業一律不得收取其他收費項目。
經濟運行動態
美設限紡織品出口清關率接近100%。據商務部的消息,我國正與美國就目前設限的七種紡織品進行磋商。但由于美方一再對我紡織品單方面設限,且給予的數量小,致使目前設限產品的可出口數量已所剩不多,棉制針織襯衫、棉制褲子等敏感緊俏類別中國海關統計的清關率已近100%。據此估計,到7月20日《紡織品出口臨時管理辦法(暫行)》正式實施時,對美出口的設限產品將無數量可出。
煤炭進口量增價揚。今年前5個月,我國煤炭進口974萬噸,同比增長59.1%。除了國內煤炭供應緊張外,進口稅率的下調也是煤炭進口量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煉焦煤進口稅率從2005年1月1日起由3%下調為零關稅,其他煙煤進口稅率從2005年4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由6%下調為3%。受國際煤炭市場價格和供需影響,煤炭進口價格大幅攀升。
平板玻璃新建產能集中投產,行業效益明顯下滑。平板玻璃行業2003年開始的新一輪投資高潮,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次產能增長高峰,新建項目在2004—2005年集中投產,使市場供求關系發生很大變化。據建材行業協會初步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平板玻璃價格呈下滑趨勢,5月份重點建材企業平板玻璃混合平均價為69元/重量箱,比去年12月降低8元/重量箱。平板玻璃行業前5個月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7.7%,減利額達4.5億元,虧損企業虧損額上升104.9%。
部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量增價漲。前5個月,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1467億美元,同比增長26.1%,增幅高于全國進出口增幅3.3個百分點;其中,進口706億美元,增長19.4%;出口761億美元,增長33%,占全國出口總額的27.5%。實現貿易順差65億美元,已連續8個月實現月度順差。同時,部分重要產品出口量增價漲。計算機及其部件出口額和平均單價分別增長31.7%和17.9%,集成電路出口額和平均單價分別增長33.1%和5.9%。
地方動態
長三角地區促進道路貨運一體化發展。為適應長三角地區港口群的發展,實現道路貨運經濟基礎設施、功能等方面的銜接配合,6月下旬江浙滬三省市運輸管理部門發布了《長三角地區道路貨運一體化發展共同宣言》。《宣言》指出,為實現道路貨運一體化發展,要解決政策一體化問題,打破地方割據局面,協調制定各行政區域內的貨運發展規劃。《宣言》確定了長三角地區道路貨運一體化發展的目標,明確了統一貨運準入條件、協調制定發展規劃、整合共同市場資源、搭建企業合作平臺、開展物流技術交流等任務,并建立了一體化發展協調組織和機制,實行基礎目標與個別領域重點突破相結合的原則。
上海籌建國內最大的海上風力發電場。上海目前正籌建一座裝機容量達10萬千瓦的海上風力發電場,場址基本確定在東海大橋兩側,電廠由數十臺3千千瓦風力發電機構成,計劃5年內開工建成,將成為國內最大的海上風力發電場。風力發電場的建設成本極高,目前每千瓦發電能力造價約一萬元左右,而海上風力發電場的成本一般是陸上電場的2倍。上海已在奉賢安裝4臺850千瓦風力發電機,崇明、南匯20兆瓦風力發電場將于今年7月中旬投入運行,預計今年上海風力發電累計可達2000萬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