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有色金屬生產大國,有色金屬總產量和主要有色金屬生產量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國主要有色金屬的傳統加工產品,已能適應國內市場的需要。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企業效益與規模、技術和裝備水平、產品的質量和品種方面,都還有較大的差距。
一、布局和結構的現狀
(一)資源地冶煉、消費地加工的產業布局初步形成
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經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總體上初步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產業地區布局。在中西部資源、能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形成了有色金屬礦山開發和冶煉生產基地;在沿海的廣東、浙江、江蘇等靠近消費市場地區形成了有色金屬加工生產基地。
(二)規模不經濟、產業不集中的問題沒有明顯改觀
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將近1.6萬戶,但年銷售收入3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52戶,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以上的中型企業424戶,大中型企業合計只占企業總數的3%。2004年,我國電解鋁廠147家,超過了世界電解鋁企業總數的一半,但年產20萬噸的只有2家,絕大多數年產量都在0.2—5萬噸之間;而國外電解鋁廠的規模大多在20萬噸以上,最大的已經達到年產82萬噸,我國電解鋁廠的平均規模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國現有銅加工企業1300多家,年產量超過5萬噸的有5家,尚無實質性跨省市和國際的產業集團。全球鉛鋅冶煉廠有80家(不含我國),規模大多在10萬噸以上,而我國有鉛鋅冶煉廠400多家,平均規模僅在1萬噸左右。
(三)生產技術和研發水平低,高端產品自給率低
我國有色金屬工業中低附加值初級產品比例過高,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偏低。有色金屬深加工和新材料行業更是薄弱環節,高質量、高精度、高技術產品仍需大量進口。與此同時,有色金屬產品質量不穩定、結構不合理、品種少、規格不全。目前,世界范圍已納入標準的銅制品有700多種合金、5000多個品種,而我國只有250種合金、3000多個品種。鋁加工業中的高檔帶箔,如PS板、易拉罐料、鋁箔坯料、鋁復合帶等短缺。
(四)進出口結構失衡,出口產品低級化嚴重
2003年,銅、鋁材等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進口,占有色金屬進口總額的30.2%;而在當年有色金屬出口額中,低端產品的比例超過80%。
(五)資源結構和產能結構的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我國有色金屬產量的持續大幅度增長,國內原料供應能力的緊張程度日益加劇,主要有色金屬品種銅、鋁、鉛、鋅的礦產儲量均嚴重不足。2003年,60%的銅產量、48%的鋁產量、30%的鉛產量和20%的鋅產量,是靠進口原料生產的,而且這一狀況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有色金屬工業是高能耗的行業之一,年能耗約占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4%以上,占國內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6%左右。能源費用是構成有色金屬生產成本的重要部分,如電解鋁企業能源費用占生產成本的35—40%。目前,能源緊張已經嚴重影響有色金屬工業的生存和發展。
(六)嚴重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企業通常都是重污染、高能耗的企業,我國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企業小而分散的狀況,非常不利于資源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目前,我國有色金屬工業中落后生產能力還占有相當比重。電解鋁產量中仍有12%是落后自焙電解槽生產的;粗鉛生產中嚴重污染環境的燒結鍋、燒結盤約占30%以上;鼓風爐煉銅、豎罐煉鋅等落后生產工藝仍在一些地區新建或擴建,鉛鋅冶煉中低濃度SO2的利用率與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每年排入大氣中的SO2高達50多萬噸。
二、對策與建議
(一)依托九大資源基地,發展具有綜合生產能力的有色金屬企業集團
我國有色金屬儲量,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的九大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基地,占全國相應礦種儲量和產量的80%以上。由于多數有色金屬礦具有伴生性的特點,一個資源基地往往同時出產多種有色金屬,實行多種金屬品種的聯產,可以在擴大企業規模、提升企業實力的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因此,應以企業的聯合重組為切入點,按生產能力合理布局的原則,鼓勵同一資源基地內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企業間的聯合重組,依托骨干企業,發展有色金屬企業集團。
(二)妥善解決有色金屬資源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實行有色金屬礦開采權招投標管理,鼓勵集中冶煉
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基地所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大多比較落后,有色金屬工業往往是這些地區的重要經濟支柱,在改善地方經濟的同時,有色金屬礦的較大規模開采和冶煉也給當地的環境和資源帶來了沉重負擔。在目前條件下,科學管理有色金屬礦的開采、嚴格限制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的環境排放,是妥善解決有色金屬資源基地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鍵。
(三)建立聯系緊密的有色金屬產業鏈,鼓勵企業的一體化經營
近年來,我國有色金屬工業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也表明,一體化經營的大型有色金屬企業,在市場行情的不斷波動中也大都表現出了較強的生存能力。在有色金屬礦開采權招標的過程中,如果能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讓具有冶煉甚至加工能力的企業從事礦山開采,將會有效地推動有色金屬企業的一體化進程。
(四)推動有色金屬工業技術進步、提升產業素質
國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限制一般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工業的發展,鼓勵和支持有色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建設,同時,探索向海外轉移富余冶煉、加工生產能力的途徑。
當前,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工作的重點,一是繼續采用先進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現有生產工藝設備,大力提升產業水平,以解決環境污染、節能降耗和替代進口問題。二是圍繞國民經濟和國防尖端科技及高科技領域對有色金屬新材料的要求,大力進行科技攻關,加強對有色金屬材料新應用領域的研究,以縮短與西方國家的差距,滿足國家需要。三是加強對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再生回收、環境保護、礦山安全等關鍵性技術的開發研究,重視高校、科研單位以及有條件的大企業集團對基礎理論和前瞻性重大課題的研究。
(五)調整進出口政策,限制出口初級有色金屬產品乃至礦產原料,積極利用國外資源
一是國家應該限制初級有色金屬產品的出口,尤其要限制有色金屬礦的出口,加大有色金屬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力度,大幅度降低直至取消有色金屬礦以及初級有色金屬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二是鼓勵我國有色金屬企業采用多種方式,參與國際經營和開發,增加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對海外資源的利用率。對于一部分過剩的有色金屬生產能力,可以考慮將其以設備和技術輸出的方式,向境外一些需求檔次較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
(六)重視和加強再生有色金屬資源的開發利用
有色金屬普遍具有良好的再生利用特性。以鋁為例,按每再生一次燒損5%計,鋁可再生13—25次,使用壽命長達200—375年,而且每再生1噸鋁,可節約95%的能源。為了推動再生有色金屬資源的開發利用,要以適當的方式激勵現有的有色金屬生產企業,從事再生金屬的提煉和加工。為此,政府可以考慮采取差別性的價格和稅收兩類措施。此外,要做好廢舊金屬有效回收工作。
(七)加強環保工作,重視有色金屬工業可持續發展
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二要加強技術改造,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三要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在環保治理工作中的應用。同時,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加強對有色金屬工業用水綜合集成最優化技術的開發,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強低濃度SO2綜合利用和治理技術研究;強化有色金屬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利用產業化進程;對已開發礦山進行生態治理,恢復生態環境,有效地處理和利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廢”和尾礦,開展綜合利用研究。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