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政府采購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采購面比較窄
許多由財政資金負擔的支出項目沒有包攬進來,特別是工程項目還處于缺位姿態,使用預算外資金購買貨物、工程和服務的活動更難以掌握,留下了諸多漏洞和隱患,既不利于財政資金的健康運行,也不利于政府采購工作的順利開展。
2.采購方式應用界定不準確
有不少地方確定項目采購方式的惟一標準就是采購項目的數額大小,忽視了項目的特殊性和各種方式的適用范圍及情形?熏 忽視了集中采購的規模,造成采用公開招標方式項目少、采用其他方式項目多,集中采購項目少、分散采購項目多。
3.規避公開招標
有的采購人受小集團利益或其他驅動,往往將達到數額標準以上的采購項目(貨物或服務)化整為零或者以其他方式回避公開招標采購,把達到公開招標數額的采購項目分割為幾個小項目,使每個項目的數額都低于公開招標數額標準,或以時間緊、任務急為借口,改為其他方式,以此來達到逃避公開招標采購方式的目的。
4.采購方式變更不規范
有些采購人對采購方式變更隨意性太大,既不執行《政府采購法》的有關規定,也不履行審批手續;有的“先斬后奏”;有的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在審批變更手續時,不能嚴格審查,嚴格把關。
二、政府采購績效審計的必要性
一是能夠完善必要的監督機制。由于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審計監督具有公正性,審計監督的結果更容易被公眾(特別是納稅人)所接受。
二是能夠反映政府采購的全部行為。隨著政府采購支出的迅速增加以及采購范圍的日漸擴大和工作的日趨復雜,公眾(特別是納稅人)想要知道的不只是政府采購開支是否合理、合法,而且還想知道采購資金是否經濟有效地使用,采購行為是否有效果。這就需要用績效審計的方法來監督各政府采購部門履行其經濟責任。
三是能夠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資源,促進政府廉政建設。對政府采購開展績效審計,為決策者和公眾提供有關政府采購的信息,有利于建設一個廉政的、取信于人民的政府:有利于促進國家財政收支計劃及目標的實現;有利于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和避免經濟、政治風險。
三、政府采購績效審計的目標
一是加強對公共資金的使用和管理,促使采購行為最有效、最經濟。二是有助于政府采購功能的發揮。通過公開和公平競爭,提高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率。三是能夠科學地對政府采購績效進行評價。四是有助于糾正政府采購工作中的偏差,促進政府采購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四、政府采購績效審計的開展
1.確定政府采購績效審計的主要內容
主要是確定政府采購是否達到財政部門所要求的預期成果的程度;采購項目的有效性;政府采購中心是否遵循了與采購項目有關的法律和規章等。
2.政府采購審計的范圍
(1)評價新的或正在進行的采購項目的目標是否充分、適當和相關;(2)確定采購項目達到財政部門所要求的預期結果的程度;(3)評價采購項目的成果;(4)識別那些造成采購效果不夠理想的因素;(5)判斷政府采購中心是否考慮了采購項目的替代執行方案,從而產生更為有效的結果或降低采購成本;(6)判斷該采購項目是否與用戶的其他采購項目相互補充、重復或抵觸;(7)確定使采購項目運行的更好的采購方法;(8)評價遵循和采購項目有關的法律和規章;(9)評價衡量、報告和監督采購項目效果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效性;(10)確定政府采購中心是否報告有效的、可靠的采購項目效果措施。
3.政府采購績效審計可采用的計量方法
(1)規模指標,既要有絕對規模,又要有相對規模。絕對規模主要反映政府采購的工作成果;相對規模主要反映政府采購對財政與經濟的影響,即財政管理及經濟效率的水平。(2)效率指標,主要反映政府采購的效率。(3)成本指標。(4)節約率指標等等。
4.政府采購績效審計的組織活動
(1)審計人員在開始審計之前應取得采購行為的書面報告,包括請購單、購買證明、申請批準報告、招標價、唯一貨源購買證明等,并進行檢查,確定在政府采購之前是否對其需要進行了適當的研究。應特別注意是否存在高價采購和重復采購的現象。(2)將各種采購交易活動制定出流程圖或寫出文字材料。(3)對于一般采購,應審計是否已應用基本的采購管理工具,是否有一個有組織的、綜合的系統化方法進行采購。特別是當政府采購采用集中采購方法以取得批量價格的利益時,應檢查是否有集中采購的規定辦法以避免重復和獲得數量折扣的利益?芽確定進行集中采購中某些物品的“門檻價”,采購定單是否已分開以避免這種限度?芽采購定單是否分散以避免超出招標價,即減少購貨量價值以允許非競爭的選擇。(4)審計采購方法時,應確定該方法是否適宜,有無競爭,合同契約的管理是否適當。
(作者單位:建設銀行鎮江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