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環保產業政策,泛指以引導和規范環保產業發展為主要目的的行動準則,如法律、法規、政策等。
縱觀國內外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需要通過政府制定并有效實施有關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來引導、推動其發展,也就是其形成與發展,必須依靠政策的扶持。因此,環保產業是政策引導型的產業,沒有法律法規保障和政策引導和支持,就沒有環保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我國對環保產業的界定,始見于199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環委會《關于積極發展環保產業的若干意見》(國辦發〔1990〕64號),《意見》明確環保產業是指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所進行的技術開發、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自然保護開發等活動的總稱,是防治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技術保障和物質技術基礎。
2001年,國家經貿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的意見》明確指出:當前國家優先發展的環保產業重點領域:一是環保技術與裝備、環保材料和環保藥劑;二是資源綜合利用;三是環境服務。
上述兩《意見》對環保產業的界定及明確的優先發展重點領域,都是從當時國情出發的,符合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形勢和需要。尤其是指明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更具可操作性。
進入21世紀,國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并制修訂了一大批污染物排放標準,為新時期環保產業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初步形成了符合國情的環保產業政策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制定環保產業政策200項左右,其中,環保產業管理方面的政策數量約占70%,其余為環保產業專門技術政策和經濟政策。這些政策初步構成了我國環保產業政策體系。各個時期出臺的環保產業政策,對推動環保產業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滿足環境保護對環保產業的需求,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環保產業政策尚不能完全適應環保產業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法律法規仍不健全;雖然初步形成了環保產業政策體系,但不完備,缺乏環保產業政策的規劃藍圖;配套政策滯后環保產業的經濟政策仍較薄弱。因此,我們建議:
一、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盡快修訂《環境保護法》,完善有關污染物排放標準。
二、構建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環保產業政策體系。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加強宏觀管理、健全環保產業發展機制和創新機制為重點,以環保產業發展中亟需解決的重要政策性問題,特別是關系企業切身利益的政策性問題為切入點,突出重點,遠近結合,分步實施,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環保產業政策體系,為環保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加強環保產業宏觀管理政策研究。
(一)環保產業技術政策。環保產業技術政策是為該產業的科技發展而制定的規劃和措施,它是技術和經濟發展應當遵循的準則。經過多年發展,環保產業的技術結構逐步優化,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技術進步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有所提高。但技術資源不足,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仍是環保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為了實現環保產業跨越式發展,應盡快制定系統的環保產業技術政策。
(二)環境服務業政策。環境服務業作為20世紀90年代迅速增長的新興行業,具有較強的“后發優勢”。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重點領域的市場化程度仍很低,服務理念落后,服務總量偏低,服務水平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為了引導我國環境服務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應研究制定加快發展環境服務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三)環保產業產業政策。目前國家還沒有制定出臺環保產業的產業政策,但是已有很好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環保產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它的外部條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適時制定產業政策,指導環保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環保產業各領域的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引導環保產業健康發展。
(四)進一步研究完善優惠政策。一是稅收減免優惠政策,二是預算內財政補助政策,三是建立健全專項發展基金(資金),四是技術引進減免關稅政策,五是政府綠色采購目錄和政策,六是投資信貸優惠政策。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