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和教師都要轉換角色,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要變被動為主動,變“老師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權威,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參與者和指導者。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問”的主人,勇于質疑,善于解疑,有利于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在情境中質疑
平等、民主、輕松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發問,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加親和力。因此,創設情境,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是很必要的。
例如,教學《我的弟弟“小蘿卜頭” 》時,這樣導入:“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學生環視了教室,沒有發現什么。在學生疑惑的目光中,教師出示“小蘿卜頭”的圖片,“認識他嗎?請說說你印象中的‘小蘿卜頭’。今天‘小蘿卜頭’來到了我們身邊(大屏幕出示‘小蘿卜頭’的生活片段),你有什么問題要問他嗎?”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一個個踴躍質疑:①為什么“小蘿卜頭”那么小就被關在牢里?
②“小蘿卜頭”不像人的名字,難友們為什么都疼愛地叫他“小蘿卜頭”?③“小蘿卜頭”在牢里怎么生活的?④“小蘿卜頭”和我們一樣大,他應該上學,可他在牢里怎么學習呢……
●在探究中解疑
《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中提出:“要把問題解決作為學校教學的核心,應當在各年級把學生引進問題解決中去。”“教師應當制造一種使問題解決得以蓬勃發展的課堂環境。”因此,在學生質疑后,教師不應簡單給個答案,而應把探究獲得知識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學過程要圍繞問題解決展開,充分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切磋學問。
例如《畫楊桃》一課,學生質疑后,分組選擇喜歡的方法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有的組用朗讀勾畫法;有的組就地取材,選擇講桌上的粉筆盒做實驗,在教室的不同角度觀察,再分析討論;有的組端來教室里的花盆,在不同的角度畫畫。在自學過程中教師深入各組點撥和學生共同討論學習。這樣學生在探究中合作學習,學得愉快,學得輕松。
●在拓展中再質疑
學生在學習中只有永不知足,不安于現狀,才能不斷探索,在探索中不斷進步。要使學生在學習上不知足,達到知識和能力的飛躍,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延伸、拓展中再質疑。如《畫楊桃》,在學生明白道理后,讓學生比較判斷:①“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那樣的東西,畫對了嗎?②楊桃就是五角星那樣的東西,對嗎?為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討論中獲取了知識。這時引導學生進一步質疑:怎么才能看到楊桃真面目呢?看生活中的事物、人物、事情,怎樣看才能看得真實、全面呢?這樣引發學生激烈的討論。教師及時點撥,肯定學生正確觀點,并進一步完善,使學生明白:要獲得全面、正確的認識,不僅要勤學好問,掌握豐富的知識,還要全方位觀察,認真分析。這樣學生所學知識得到了延伸,認識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正如陳獻章所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因此,教師要把學生教出“問題”來,讓學生做“問”的主人,讓學生自己質疑,自己解疑。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于培養新一代有膽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春美梁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