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比高矮”第16~19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經歷比較事物的高矮、長短的過程中,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比較的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班新做的評比臺已經貼在教室后面的墻上了。下課后,老師要在新的評比臺上貼上每位同學的照片。評比臺很高,老師想請一名長得高一些的同學幫助貼照片。誰愿意幫助老師?(生踴躍舉手。)
【評析:新學期開學,一年級新班都制作了評比臺。剛剛掛上的漂亮的評比臺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創設的問題情境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地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新授
(一)比高矮
1.比高矮要有參照物。
師:(讓一名中等個頭的學生到前面來。)請小明到前面來。同學們,你們說他是高還是矮?(學生有的說高,有的說矮,有的說不出。)
師:有的認為小明高,有的認為他矮,那么他到底是高還是矮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高矮”。(板書課題。)
師:誰愿意到前面來和他比比個子?(生踴躍舉手。)
師:(找了一個個子比小明矮的學生)小麗,你來比比看。(小麗上來與小明比個兒。)
師:你們認為誰高?
生:(齊聲)小明。
師:你們能用誰比誰高來說一句話嗎?[板書:()比()高。]
生:小明比小麗高。
(師指名讓幾名學生仿照句型說一句話。)
師:如果用誰比誰矮說一句話,該怎么說呢?
生:小麗比小明矮。
師:剛才還有同學認為小明矮,我們再找一名同學來比一比,看看他到底是高還是矮。
師:小剛,請你到前面來。
生:(小聲議論)小剛是全班最高的同學,沒有人比他高。
師:這回誰高誰矮?你們能用“誰比誰高”、“誰比誰矮”說一說嗎?
生:小剛比小明高,小明比小剛矮。
師:為什么小明一會兒高,一會兒矮呢?
生:因為小麗和小明比,小明高;小剛和小明比,小明矮。
師:在這三個人中,誰最高,誰最矮呢?
生:小剛最高,小麗最矮。
師:看來要想知道一個人是高是矮,至少要有兩個人相比較才能判斷。
【評析:背對背地比個兒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因而學生到前面來能運用正確的方法比個子的高矮。此部分內容讓一個學生做標準,分別選擇一個比他高和一個比他矮的學生做比較,讓學生明白了比較高矮要有參照物。在此部分內容教學中,設計了“( )比( )高”的板書,內容簡練,既抓住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幫助學生用語言來描述高矮。】
2.比高矮要站在同一平面上。
師:剛才,你們都說小剛是全班最高的,那如果他和老師比呢?
生:(齊聲笑答)老師高。
師:老師想個辦法讓小剛比老師還高。(師隨手拉來一把椅子,讓小剛站到了椅子上。)
師:這回你們看誰高誰矮?
生:小剛高。
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這樣不公平,不能這么比?
師:為什么不公平?
生:小剛站到了椅子上,而老師卻站在地上。小剛當然比老師高了。
師:那你們認為應該怎么比呢?
生:你們都站在地上比。
生:你們都站在椅子比也行,反正得站在一起。
師:看來,我們在比高矮的時候還要站在同一平面上。
【評析:在教學完教材要求掌握的比個子高矮方法后,孫老師還引入了比高矮要在同一平面上的內容。老師比學生高,老師便順手拉了一把椅子,讓學生站在椅子上,此處教學幽默有趣。在孫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自發地說出了“這樣不公平”。在引導后,由他們自己說出為什么這樣不公平,應該怎么做。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讓學生去經歷、感受知識形成的學習過程。】
(二)比長短
師:(出示一根藍繩)請同學們看,老師現在拿出來的是什么?
生:一根藍色的繩子。
師:你們知道它是長還是短嗎?
生:不知道。
師:為什么?
生:因為得有兩根繩子比一比才知道。
師:很好,只有一根繩子是無法比較它的長短。
師:(再出示一根紅繩)你們看,老師這里還有一根紅繩,這回它和藍繩可以比較了。誰愿意到前面來比一比它們倆誰長誰短?請你用誰比誰長來說一句話。[板書:( )比( )長。]
(指名讓學生到前面來比。)
生:紅繩比藍繩長。
師:你是怎么比的?
生:我先把兩根繩子的一端對齊,再看另一端。紅繩比藍繩長。
師:你說得可真好。(出示一根彎曲的白繩)老師這還有一根白繩,你看白繩和藍繩比,誰更長呢?
生:藍繩長。
生:一樣長。
師:誰認為是藍繩長?說說你的理由。
生:我是看的,藍繩比白繩長。
師:還有誰有不同的意見?
生:白繩長。因為白繩是彎曲的。
師:那么白繩是長是短呢?誰愿意到前面來比一比?(指名讓學生到前面比。)
生:白繩比藍繩短。
師:你能說說你是怎么比的嗎?
生:我把它們的一端對齊,把白繩抻直了再與藍繩比。發現白繩比藍繩短。
師:你說得真好!那么在這三根繩子中哪根最長?哪根最短呢?
生:紅繩最長,白繩最短。
師:你們可真棒!你們學會了比較長短的方法。現在請你從鉛筆盒中拿出三枝鉛筆,比一比看哪枝最長,哪枝最短。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比的。(同桌合作。)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需要比高矮或比長短。你能說說生活中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嗎?比如說,爸爸比媽媽高,火車比汽車長。
生:椅子比桌子矮。
生:我的頭發比我同桌的頭發長。
【評析:“比長短”與“比高矮”的方法相似。在教學此部分時,讓學生來說比長短的方法,既是對上部分內容的復習,又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然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比較的例子,拓寬了思維。】
(三)借助小格比高矮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比高矮時,要站在一樣高的地方;比長短時,我們要把一端對齊。但如果遇到了下面這種情況,我們該怎么辦呢?
師:(出示書第19頁第5幅三只小兔比高矮沒有格的圖)從這幅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他們沒有站在一樣高的地方。
師:那該怎么比呢?你能想想辦法讓這三只小兔比一比高矮嗎?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學生相互商量。)
生:我是看的,第1只小兔最高。
生:我是用格尺量的。
生:我先用手比一比第1只小兔的高度,再和其他兩只小兔比,發現第1只小兔最高。
師:同學們想了這么多辦法,真棒!老師畫了一些格子,不知道這些格子能不能幫上你的忙?(出示帶格子的圖)你們看,在小兔的后面,有一層一層的格子。這幅圖是教科書第19頁的第5題,請同學們打開書,邊看邊想一想。同桌兩人說一說,你是怎么比的,誰最高誰最矮。(生先討論再交流。)
生:我發現第1只小兔占了7格,第2只小兔占了6格,第3只小兔占了5個格,所以第1只小兔最高,第3只小兔最矮。
【評析:這部分內容是教材練習中的內容。讓學生在用小格比較之前,讓他們思考不在同一條線上三只小兔比高矮的方法。這種設計符合新課改中“方法多樣化”的理念,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也的確想出了不同的方法。】
三、總結
師:同學們,剛才的這些活動好玩嗎?在活動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覺得比高矮最有趣。我知道了要想比高矮,必須得有兩個人才能比。
生:我知道了比個兒得站在同一平面上。
生:我學會了比長短得先把一邊對齊,再看另一邊。
生:我還知道了要想比長短,還可以借助小格。
師:比較時至少要有兩樣東西才能比,比的時候一端要對齊;在沒有辦法對齊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數格子以及其他的一些辦法來比較。下課以后,你和你喜歡的小伙伴比一比,看看你們誰高。
【評析:讓學生試著回憶這節課的內容,培養概括能力。】
【總評】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在于創設問題情境,不斷地讓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設計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循序漸進。教學中,教師特別注意學生學習交流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得到和諧的發展。本節課教師在設計上重視了學生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學生在經歷、感受與體驗的過程中,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