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春城昆明正遭遇著入冬以來第一場寒潮的侵襲,冷風夾著細雨,往日熙擁的街市一下子也清冷了許多。然而在昆明市文聯(lián)會議室里,卻是另一番景象:這里高朋滿座,人聲鼎沸,引人入勝的話題和充滿機鋒的交流在這里持續(xù)了整整一天。由中共昆明市委副書記王君正同志親自提議召開的“滇池”文學叢書研討會,幾乎吸引了在昆的多數(shù)作家和評論家及媒體記者。曉雪、公浦、劉祖培、米思及、吳慧泉、張承源、楊明淵、楊振昆、于堅、李霽宇、李永坤、黎泉、張慶國、冉隆中、何群、陳約紅、鄒昆凌、雷平陽、存文學、朱運寬、繆開和、楊紅昆、宋家宏、蔡毅、鐘秋、鄭千山、張倩、姚霏、劉光平等人悉數(shù)到場,因事未能赴會的黃堯、張昆華、湯世杰、胡廷武、歐之德、楊伊達、沈石溪、陳慧等人紛紛致電對研討會予以關注。有一個細節(jié)足以說明作家評論家們對這次會議的重視程度:會議收到了近二十篇精心準備的論文,以至于一天的會議根本無法安排論文作者一一發(fā)言,這種情形,為近年來我省同類會議少見。
研討會自然而然形成了兩大議題:一是“滇池”文學叢書文本本身的價值評估;二是昆明和云南文學的現(xiàn)狀和走向分析。評論家、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繆開和對叢書的出版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叢書的出版有兩大背景值得注意:一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對文學藝術和文化產業(yè)的高度重視和加大投入;二是我省近年來正在形成的良好創(chuàng)作勢頭。這兩者之間已經形成良性互動,叢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出現(xiàn)的喜人成果之一。評論家曉雪以他一貫的溫和,用詩的語言對“滇池”文學叢書進行了總體評價:可觀、可貴、可喜。他認為在市場化背景下,叢書以20冊近500萬言的規(guī)模高速優(yōu)質出版,實屬難能可貴。同時他對20冊圖書的作家作品如數(shù)家珍般進行了一一評點。那一刻,曉雪頗像面對豐收大地的一位老農——盡管豐收的果實將歸攏在別人的倉廩,但作為曾經的云南文學最重要的組織者之一的曉雪,那份喜悅之情顯然是發(fā)自肺腑的。評論家冉隆中得會議主持之便,很快將話題引入更實質性的討論中,他拋出的題目是:兩種文本及其第三種可能。他認為兩套叢書,剛好形成了兩種文本,即以公浦、劉祖培、吳慧泉、柏鴻鵠為代表的一種文本,其特征是慣常思維下的反復寫作,文本較多濾去了日常性而突顯其社會性,社會經驗型事件和集體記憶成為他們書寫的主要對象;而另一種文本以李霽宇、黎泉、何群、張慶國等為代表,在他們筆下,日常形態(tài)和個人經驗成為書寫的主要內容,人情、人性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成為開掘的一個主要向度。這兩種文本反映了不同歷史條件下寫作者“姿態(tài)”的變化脈絡。冉隆中同時提出第三種可能:書寫一種不是還原和復制的生活,而是與此相關、在此之上建構的文學和生活空間。上述觀點立即引發(fā)了不同聲音。評論家楊振昆認為,不應簡單地否認不同歷史背景下寫作者的藝術成就,恰恰相反,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寫作者們“不必懺悔”,我們應該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保持敬畏和傳承的心態(tài)。詩人于堅以更加自信的語氣表達了對作家成就的肯定。他認為“滇池”叢書是云南當代文化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而一批寫作了半個世紀的作家依然在默默地堅守,這本身就顯示了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鐘秋、蔡毅、張倩等評論家分別就何群、張慶國、李霽宇等作家作品進行了藝術層面的評析,而作家存文學則認為這種研討會對作家作品“細讀”仍然不夠,還不能真正為作家創(chuàng)作提供幫助。
研討會的另一個核心話題由評論家宋家宏的一篇論文引出:《昆明在呼喚這個城市的代表性作家》。他認為昆明沒有代表性作家,尤其沒有代表性的小說家。宋家宏進而分析了昆明“城市文學”發(fā)育遲滯的深層原因,并認為作家對昆明人的性格特征缺乏深度把握,昆明作家寧可放棄“在場”的城市轉而去書寫并不在場的邊地,這種由來已久的寫作習慣,現(xiàn)在是必須改變的時候了。宋家宏的發(fā)言立即引發(fā)了一場饒有興趣的關于昆明精神的討論。須知這一討論與當下如火如荼的“昆明精神”大討論角度迥別。作家的視點和立場總是從個性出發(fā),因而新鮮又耐人尋味。宋家宏用“平和、散淡”來提煉昆明人的個性特征,并猜測這與昆明的地理、氣候、人文傳統(tǒng)甚至包括近代史上法國文化的傳入和影響有關。于堅贊同用中性詞語去概括昆明人性格,同時指出,與其說昆明城市文學發(fā)育緩慢,不如說這座城市發(fā)育較為緩慢。他認為處于青春期的城市當然會相應誕生詩人,處于成熟期的城市才會誕生像巴爾扎克那樣的敘事大家。鄭千山則認為不能籠統(tǒng)地說昆明缺乏城市文學和作家群落,事實上今天談論很多的“昭通文學現(xiàn)象”,這個群落的若干代表性作家早已融入到昆明這座城市,并早已在書寫昆明這座城市,堅持以“籍貫”去歸屬作家的做法,既無依據(jù)也無意義。還有評論家以黎泉、張慶國、楊鴻雁等人的近期創(chuàng)作為例,來證明昆明城市文學正在悄然崛起;也有人以事實上存在的昆明部分網絡作家作品走紅為例,說明傳統(tǒng)意義的文學界與非主流的創(chuàng)作群落的隔膜和由此產生的判斷失誤。這一話題信息密集,思維活躍,使與會者獲得較多啟迪。
由云南大學鐘秋教授帶來的一群研究生,從始至終在聆聽和記錄與會者的發(fā)言。當李霽宇在做會議小結時,有意提醒人們關注這些云南文學的新生代,并期望能從這些陌生面孔中聽到新鮮有力的聲音。作家和評論家的互動,驅走了冬日的嚴寒,構成了11月16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的每個與會者心底的感動。許多人都期盼這種真誠而有質感的研討會,能成為云南文學界常有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