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經貿人期待已久的目標終于提前一個月實現了!根據海關總署2004年12月9日發布的統計數據,2004年1~11月全國進出口總值達10383.8億美元,同比增長36.5%,其中出口5296.1億美元,進口5087.7億美元,分別增長35.7%和37.3%,累計實現貿易順差208.4億美元。中國首次實現了年度對外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的目標,成為僅次于美、德兩國的世界第三貿易大國指日可待。
年度對外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這無疑是中國對外貿易史上的里程碑,因為這一數量擴張伴隨著貿易商品結構的提升。20余年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演變的總體特征可以歸結為兩個上升:出口總額中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制成品出口中技術含量較高的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所占比重上升。1980年,初級產品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0.3%;到2003年,工業制成品出口已達4035.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92.06%,初級產品所占比重不過7.94%。2004年1~9月,制成品占中國出口總額比重進一步提高到93.2%。在制成品出口總額中,1998年,機械及運輸設備占30.79%;2004年1~9月,這一比例提高到了48.1%。我國技術含量較高的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貿易多年逆差,1998~2003年間逆差數額分別為65.4億美元、106.3億美元、93.3億美元、121.2億美元、100.5億美元和49.8億美元;2004年1~9月,我國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貿易出現了14.6億美元的順差。
成績固然相當可觀,但在歡慶聲中,我們仍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即使不考慮服務貿易逆差,即使不考慮外資企業占居貿易總額和出口半壁江山的含義,龐大的賬面貨物貿易總額和順差也并不表明中國已從“貿易大國”成長為“貿易強國”,而且還引起了一些問題。
首先,我國貨物貿易賬面統計數字存在一定水分,這種水分又來自兩個方面。第一,由于我國出口退稅制度不完善,為了獲得出口退稅,貨物出口境外“一日游”規模日益擴大。由于“一日游”前后加工工序均在中國國內完成,這種“一日游”不僅不必要地提高了企業的成本,而且虛增了我國進出口賬面統計規模。第二,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一些國際游資以高報出口、低報進口方式內流,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我國的出口和順差規模。本來,國際經濟界普遍預期今年中國貿易順差將顯著收縮,頭四個月甚至出現了十多年來未見的連續逆差,雖然從5月份起轉為順差,但連續幾個月的順差數字都不大,1~9月累計貿易順差不過39.25億美元。但在出口受國慶長假影響的10月份,我國月度貿易順差卻猛增到70.9億美元;11月貿易順差進一步上升到99億美元,相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游資內流留下的痕跡。
其次,盡管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已經明顯提升,但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實際地位仍然不高,我國對外貿易總體上仍然呈現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費品換取資本產品的格局,我國出口商品中仍然非常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品。就是目前我國大量出口的所謂“高技術產品”,實際在國內完成的也不過是勞動密集的組裝環節而已。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國際市場上高度依靠價格競爭,招致了接踵而來的貿易摩擦;在招商引資中高度依賴廉價勞動力的所謂“比較優勢”而難以自拔,以至于社會主義中國竟然成為國際上一些勞工組織抨擊的目標。犧牲了國內勞工福利,惡化國內收入分配格局,抑制內需增長,削弱國內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和基礎,導致國內社會階層之間的鴻溝加寬、加深,并蘊藏著觸發嚴重社會沖突的危機。在近兩年的一些重大社會事件中,所謂社會“精英”階層與平民百姓之間對立之尖銳、深刻,足以令任何一個關注國內穩定發展的人為之戰栗。
第三,人民幣匯率面臨著巨大的國際壓力,無論是調整匯率水平還是改變匯率形成機制,都是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環境的深刻改變,我國對外貿易能否平穩度過這場考驗,尚在未定之天。
中國外貿額突破萬億美元,確實可喜可賀。但切忌沉浸在已經取得的成績中沾沾自喜,而是要借機努力將外貿推向提高效益之路。雖然現行外貿模式的發展潛力還有一些,但隨著人民幣匯率機制變革日益臨近,隨著國內勞動力收入水平必然的提高,舊有的外貿發展模式正日益不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