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順應民意,符合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對于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維護社會安定團結至關重要。從黔東南州的實際出發,建設和諧黔東南,就是要從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五大發展主題——“生態立州”、“農業穩州”、“工業強州”、“旅游活州”、“科教興州”入手,研究和探索新形勢下黔東南州的發展與建設規律,化解各種影響與制約建設和諧黔東南的矛盾與問題,提出建設和諧黔東南的指導思想、目標與任務。
一、實現“五大發展主題”構建和諧黔東南
社會和諧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自覺調控,使全體人民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實現共同富裕;社會和諧必須促進社會公平。我們執行讓一部分人與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忽略資源分配上的公平,不能忽視在平等的規則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機遇和權利,否則,不但使我們難以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而且還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更會引發深層的體制矛盾。從政治學角度看,執政黨必須保護人民基本人權,保障社會多元化、防止社會分裂化;從社會學角度看,執政黨必須調節各社會成員間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縮小社會收入貧富差距;從經濟學角度看,執政黨必須在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公平與效率之間找到平衡。不論從政治學角度、社會學角度,還是經濟學角度來看,對于貴州貧困地區來講,構建和諧黔東南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縮小收入差距,增強解決廣大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問題的能力,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構建和諧黔東南的重要物質基礎與基本條件。
黔東南州是全國聞名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之一,全州16個縣(市)就有13個貧困縣。占全省貧困縣的26.98%,全州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的13.55%。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4.17%,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2.89%。全州山多地少,耕地零散,土層瘠薄,350萬農業人口僅有田土268萬畝。加之歷史和自然原因,生產、生活方式落后,工業基礎薄弱,交通閉塞,信息不靈,基礎設施滯后,人口增長過快且素質不高,人民貧困。人口多——教育難——素質差;邊遠閉塞——信息不靈——因循守舊;林草植被被破壞——生態環境惡化——人民貧窮;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越生越墾——越墾越窮。這四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構成黔東南地區極不和諧的雜音。消除黔東南地區的貧困,是一場至關重要的革命。如何抓住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契機,提高構建和諧黔東南的能力,州委、州政府作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探索,始終把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作為富民興州第一要務。2004年,全州生產總值實現115.7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全州財政總收入11.22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全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63元,比上年增長3.6%,農民人均純收入1588元,實際增長5.1%。
從縱向看,雖然黔東南近幾年的變化巨大,但是從橫向看,黔東南還非常落后。長期以來,黔東南物質基礎薄弱,人民生活困難,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形成了不和諧基因,嚴重地制約了全州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到目前為止,黔東南州雖已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但脫貧標準比較低,發展不平衡,生活不穩定,因災返貧、因病返貧等因素導致的返貧率高達300%,遠遠高于貴州省平均返貧率15%的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天不足0.5美元,與國際脫貧標準即每人每天1美元的購買力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全州農業人口的基尼系數大約為0.56,貧困農戶還遠遠高于這個標準。
州委、州政府“五大發展主題”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解決市場配置無法解決社會不公的問題,及其所引發的不和諧的因素和矛盾;用新的發展觀來促進黔東南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積極探索創建和諧的黔東南,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提高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能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使貧困人口的生活由溫飽進入小康,生活狀況得到改善,使大量貧困人口的生活壓力、心理壓力得到釋放,以形成和諧心態,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和諧道路;同時為廣大貧困人口、弱勢群體的公共利益提供重要物質支撐,為建設和諧黔東南進行超前性科學決策和戰略部署。
“五大發展主題”包括了黔東南州近期、中期和長期的政策目標,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資源環境的合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目的是促進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黔東南。
這些年,黔東南州圍繞“五大發展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搶救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工程等的“生態立州”系統工程;施秉縣何首烏、太子參等中草藥現代化產業工程、麻江紅蒜基地工程、全州推廣2000畝超級稻工程等的“農業穩州”系統工程;鎮遠黔東工業園區、麻江碧波工業園區、三板溪水電站、天柱重晶石開發等工程的“工業強州”系統工程;世界旅游組織和新西蘭政府援助的巴拉可鄉村旅游示范區工程、躋身國家森林公園行列的黎平侗鄉風景區建設工程、凱里國際蘆笙節、臺江苗族姐妹節、雷山苗年文化周等的“旅游活州”系統工程;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兩基”攻堅的義教工程、危改工程、組建黔東南民族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申辦貴州東南學院(綜合本科院校)等工程的“科教興州”系統工程等都對黔東南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黔東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五大發展主題”的思想把全州各階層、各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匯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合力,即:堅定信念、艱苦創業、求實進取、無私奉獻、開拓創新、后來居上的“黔東南精神”。這一精神必將成為推進黔東南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建設和諧黔東南,必須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必然促進人與人的和諧,而人與人的和諧必然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生共榮,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不斷提高構建和諧黔東南的能力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和諧關系,促進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五大發展主題”與構建和諧黔東南、與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容相互關聯,互為因果,不論從理論上或是目標上都是一致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21世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全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和諧發展道路,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五大發展主題”正好順應了這種歷史潮流,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構建和諧黔東南”的具體體現,是促進黔東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部署,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不斷提高“構建和諧黔東南”的能力,就是要堅持“可持續”、“以人為本”的理念,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為黔東南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
“五大發展主題”從黔東南的州情出發,把人與自然、保護環境與促進資源利用相結合。一方面“五大發展主題”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以便確保資源的永續利用以支撐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五大發展主題”又強調通過發展經濟來促進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這既避免了以破壞自然的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發展,又避免了片面強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而忽視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把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引入黔東南州,為貧困山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與發展模式。通過建立以“兩山”扶貧開發為主的貧困山區系統多目標的運行機制,建立社會、經濟、資源、環境、人口、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基礎;通過機制轉換、制度創新、組織建設等,以發展經濟為重點,培育民族風情旅游、烤煙、林藥綜合開發、高能耗化工等支柱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現實財富,寓生態建設于開發扶貧之中,以經濟開發支持生態建設,以生態建設促經濟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胡錦濤總書記說:“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里的和諧社會的內涵已經不僅僅是社會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矛盾的解決,而是包含了構建社會和民族的價值體系。因此,筆者認為,“和諧的黔東南”應當是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這是建立和諧黔東南模式的重要前提條件,提高黔東南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能力,對建設和諧黔東南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諧黔東南”與“五大發展主題”戰略的實施、選擇,都是一項復雜的、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面臨著對傳統模式全方位的反思和變革,生態、農業、工業、旅游和科教都是兩者的共同核心。工業和農業發展反映的是經濟效益,科技和教育發展折射的是社會效益,生態和旅游發展反映的是環境效益,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施,必須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種效益的統一、平衡與和諧,因此,在實施“五大發展主題”和構建“和諧黔東南”的戰略工程中,我們全州上下應該做到:心里要熱,頭腦要冷,工作要實。唯其如此,才能不斷提高構建和諧黔東南的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