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震驚新聞界的山西記者群體受賄改寫煤礦傷亡事故案,讓幾家媒介確實丟了一回大臉。而2003年讓新聞界蒙羞的事件卻還不只一回,北京某報社記者孫某某,在采訪某電信發展總公司綜合信息臺時,索要18萬元等等。這些記者的行為不僅違反我國《新聞職業道德準則》,還違反了國家有關法律規定,這些記者違法案件雖然只是個別現象,但卻足以引起新聞界好好反思的了。
2003年10月,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署和全國記協聯合向全國新聞傳媒介發出了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通知。正如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同志所說:“在新聞界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學習教育活動,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舉措,是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基礎工程”。的確,這項基礎工程是該好好加強建設了。
近年來,我國新聞事業蓬勃發展。廣大新聞工作者忠于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國內外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斗爭中打大仗、打硬仗、打勝仗,經受了鍛煉,經受了考驗,是一支黨和人民完全信賴的隊伍。但是,確有少數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泯滅道德良知,違反職業道德精神,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當前新聞界職業道德行為偏離突出表現在如下方面:
1、一些新聞單位以新聞做交易的情況突出。有的以新聞當廣告,向被報道單位收取費用;有的要求企業對舉辦的活動或者是專副刊、欄目進行“贊助”;有的出賣欄目、版面和節目時間;有的以“合辦”、“協辦”欄目的形式變相要錢;有的新聞單位要求記者拉廣告,并分配給他們具體的“創收”任務,以記者完成“創收”任務的情況來確定記者的工資與獎金;
2、一些新聞工作者以職謀私的情況較為嚴重。有的編輯記者利用發稿權、采寫權在被采訪單位吃喝拿要,向被報道單位索要錢財,甚至是住房、汽車;有的利用報道單位走后門、辦私事;有的利用接觸領導干部之便,為自己說情辦事。
3、一些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感明顯降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淡化。有的片面追求訂閱率、收聽率、收視率,以便招徠更多的廣告客戶,故意迎合少數人的低級趣味,刊播低級庸俗甚至是不健康的內容,宣揚色情、兇殺、暴力、愚昧、迷信,污染社會,毒害群眾。
4、客觀、公正、真實、全面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受到挑戰。由于有些新聞單位以金錢價值取向代替新聞本身的價值取向,使新聞喪失了獨立的品格。有的新聞單位只要收到別人的錢就不顧一切地為別人吹噓;有的新聞單位對企業的新聞報道只是作為企業廣告的配合形式。一家企業不管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形象如何,只要出夠了錢,報紙就可以整版整版地報道它,電臺、電視臺拿出黃金節目時間來宣傳它;花錢就可以買通記者來為自己樹碑立傳。
新聞業這種違背職業道德的現象出現,并不是偶然,筆者認為,部分新聞記者職業精神的缺失,職業操守的淪喪,職業行為的墮落是有著深厚的社會根源及其現實環境因素的。
一、傳媒市場化和商業利益的驅使
在社會轉型時期,傳媒業面臨著商業利益的挑戰。傳媒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有市場。面對著殘酷的市場競爭,一些媒體單位片面或過份強調經濟效益,而相對忽略了社會效益。為了獲得市場和商業利益,一些傳媒把新聞工作的社會責任拋諸腦后,一味地迎合大眾,取悅大眾,用煽情手法處理新聞、“策劃”新聞,這種現象在世界新聞發展歷史過程中也是有前車之鑒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出現過西方報業史上著名的“黃色新聞”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著名報人普里策的《世界報》《TheWorld》和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之間的競爭。為擴大報紙發行量,兩家報紙不惜降低報紙售價和版面格調,以采用種種手法競相刊登低俗情趣的各類社會新聞,以刺激人們感官的版式和內容來爭奪社會下層讀者。直到1923年美國報業編輯協會制定新聞道德準則以后,各種類似的自律文件陸續產生,黃色新聞潮才慢慢消退。
二、媒體和記者角色轉型的沖突
我國的新聞媒體在很長的時期內主要被視為黨政機關的一個部門,發揮著宣傳喉舌的職能。這種職能無形中給新聞媒體披上了“權力”的外衣,給一些媒體的記者賦予了“官記者”的地位。在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以后,由于整個新聞行業沒有形成必要的職業規范約束機制,那些遺留下來的社會公共資源和無形的“權力”資本,就客觀上造成了那些缺乏職業操守的新聞記者利用手中的特權謀取私利的機會。有償新聞,有償不新聞,軟廣告等等都是新聞權利出賣給商業利益的直接表現。據業內人士透露,少數媒體的領導認為,只要記者不在政治原則問題上犯錯,其它一切都好商量。對諸如收受禮物、紀念品、紅包,由被采訪單位報銷費用,免費旅游和免費觀看節目比賽等不良行為,主管領導往往是睜只眼閉只眼。事實上,《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對這類行為是明文禁止的。《準則》云:“新聞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義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訪報道對象的錢、物、有價證券、信用卡等;參加各種會議和活動不得索取和接受任何形式的禮金……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牟取私利”。面對市場的競爭,媒體單位新聞,廣告,發行混亂,記者拉廣告好像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實,當新聞記者接受了對方的“贊助費”也就放棄了對它的監督權和批評權。當媒體多次該報道的事實沒有報道,不該報道的事情卻大肆鼓吹炒作的時候,媒體就喪失了在公眾中的公信力。
三、缺乏有效監督執行機制
目前,我國傳媒業不是缺少法規的約束。《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自1991年1月19日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一致討論通過,經過1994年和1997年兩次修改,已成為較詳細完整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條例。盡管早在1991年就有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但是一次全國性的調查表明,有近半數的新聞工作者不知道它的存在,當然也就談不上遵循它了。
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的問題還有其它一些表現,比如侵害他人知識產權,剽竊別人新聞作品;新聞媒體之間為了經濟利益展開惡性競爭等等。這些不正之風腐蝕了新聞隊伍的肌體,損害了新聞工作的聲譽,弱化了新聞的公信力,干擾了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
筆者認為,要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品質的培養和提高,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遵守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自覺性。當前要把三項學習教育活動落到實處,真正抓好。特別是要學習《準則》。只有通過深入學習,才能使我們新聞記者明確與牢記新聞工作的宗旨和新聞者應有的職業道德。只有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才會有政治上的清醒頭腦,才會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在工作中樹立良好的作風。
二、加強教育和管理,把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嚴格依“制”辦事。要落實新聞職業責任制,著力解決存在的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不良廣告和低俗之風等突出問題;要著眼長遠,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加強統籌和規劃,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新聞職業道德評估系統和監督檢查系統,堅決防止和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表彰先進,嚴處不法分子,逐步建立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和優良作風。
三、完善監督機制,提升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水平。許多明顯喪失新聞職業精神和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確實有多方面的原因。而缺乏完善的新聞職業道德監督機制是重要原因。完善新聞職業道德監督機制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如行政監督、法律監督、組織監督、社會監督、群眾監督等等,這些方面的監督都應當完善,使其制度化、規范化和經常化。
目前,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在廣發人字[2004]1402號文件里,要求關于印發《中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職業道德準則》和《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道德準則》的通知。筆者相信,通過以上措施和努力,廣大新聞工作者一定能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自己培養鍛煉成為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紀律嚴的新時期新聞工作者,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立功、立德、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