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發展觀是人類社會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創新
人類社會現代意義上的發展起源于18世紀工業革命,國際上關于發展問題的討論興起于二十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針對當時實際著重研究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問題。其后,發展觀在全球經歷了一個大發展,對“粗放”型,“簡約”式發展觀提出挑戰的首先不是在理論上而是在實踐中,特別是一些不發達的國家,按照早期發展經濟學中的“餡餅”理論,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結果帶來很多問題。由于單純的經濟增長既不能體現收入分配的改善,也不能完全反映技術進步的變化,沒有給人們帶來所期望的福利。相反,一些國家出現了高增長下的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社會腐敗、道德滑坡、政治動蕩,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于是國際社會從痛苦中得到一個共識:單純的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在早期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論之后又出現了增長極限論、綜合發展觀、循環經濟、自由選擇與實現權利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真實(綠色)CDP、人類發展指數(HDI)等有影響的發展理論和觀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很早就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從馬恩的社會經濟形態理論、全面生產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東方社會主義理論、自然辯證法思想到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等,都是經典作家對發展問題的開創性探索。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深刻分析世界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吸取二戰后西方發展理論有益成分,全面吸收和綜合了有關人類社會發展研究的成果,指出發展的本質是“以人為本”,滿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質;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內涵是“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維護公正、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文明,它強調在我國與世界發展及國內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發展逐步走向融合的條件下,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發、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統籌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科學發展觀拓寬了經濟規律的內涵,將人類歷史上單純的發展生產工具、發展經濟深化為人的發展、社會進步、自然的優美等,將物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統籌于一體,并將反映經濟運行的經濟規律(如可持續發展規律、科學技術主導經濟發展規律)與反映自然運行的自然規律統籌于一體,揭示了發展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創新。
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一個新飛躍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到“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新飛躍。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演進動因,提供了一種建立在社會歷史性基礎之上的觀點——在其最終的和決定的意義上,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終的決定力量。列寧明確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鄧小平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社會主義特征的范疇上升為社會主義的首要本質。沒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能離開生產力發展的生動實踐來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現代科學技術成幾何級數增長,全球生產力發展日新月異,時不我待,要緊緊結合我國生產力發展的最新要求和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的實際,迅速提升我國生產力發展的數量和質量。
中國現在已經融入世界經濟大潮。這對中國經濟發展是有利的,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是也應看到大國和大國集團對全球能源資源、高新技術、游戲規則“三重控制”的一面。我國社會結構正處在分化、摩擦、整合交替并存的時期,與西方依次推進傳統農業經濟、現代工業經濟、后現代知識經濟的發展進程不同,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這三者被重疊、擠壓和濃縮在一個時空結構中。即我國正處于農業社會,還沒有走完工業社會的路,就迎來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浪潮,我們需要實現社會經濟的歷史性跨越。能否成功跨越,關鍵靠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以實踐的主體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不斷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水平、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始終是我們發展先進生產力必須履行的第一要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的科技含量和質量,努力實現生產力發展的跨越,這是我們發展先進生產力必須履行的重要職責。
三、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來源于實踐,是我們黨對長期發展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是指導我們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應對更加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各種新挑戰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符合我國的實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發展階段。這些年來,在經濟總量不斷增大,經濟發展保持著較快增長速度的同時,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不協調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已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我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反映出經濟工作的不少方面還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無論消除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還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都要求我們全面準確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并切實加以貫徹落實。
1、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全面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最重要的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牢牢把握這樣幾個原則:堅持經濟發展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切實加強薄弱環節;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努力緩解資源約束矛盾;抓住有利時機,著力推進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根據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必須把握的原則,我們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保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好勢頭;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著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力;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建立健全正確的政績評價和考核機制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
建立健全政績評價和考核機制,應該從體制層面和操作層面兩方面來著手。在體制層面上,一是拓展績效評估的政府層級,上至中央政府,下至鄉鎮,都要普遍開展政府績效評估。二是各級人大要充分行使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職能,加強對本級政府及其部門的績效監督。三是探索發揮人民群眾監督作用的新機制。四是發揮專業評估機構的作用。五是加強輿論監督,所有考核內容對社會公開,輿論進行全方位的跟蹤與監督,增加考核和評價過程的透明度。在操作層面上,政績考核指標應包括社會保障率、就業率、家庭財產增長率、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按功能區確定的生態和環境指標達標率、重大責任事故發生率、對突發性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等方面。
3、壯大振興民族產業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
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在于民族產業安全。所謂民族產業安全,是指在國際交往和競爭中由該國國民所有和控制的產業,其地位和權益可能受到外國產業影響和危害的狀態。只要國家和民族及其獨立的權益還存在,民族經濟、民族產業和民族品牌等概念就具有特定的涵義和作用,而所謂的“全球企業”或“全球產業”也只具有特定涵義,二者無法相互替代,不能以“全球企業”或“全球產業”來否定民族企業和民族產業的客觀存在及其意義。落實科學發展觀,應該積極壯大中方控股、控技(核心技術)和控牌(品牌)的民族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的自主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