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讀者,一起讀讀下面一段話:“要是你在頭一章里提到墻上掛著槍,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開槍。如果不開,那槍就不必掛在那兒?!边@是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在談小說創作時說的。你知道那“槍”指的是什么嗎?
不忙,咱們還是先來讀讀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中的部分語句:假日里,天氣悶熱,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父親、母親、五年級的學生托利亞和四年級的學生薩沙。小讀者,你注意到其中的“天氣悶熱”了嗎?多余嗎?當然不!因為,聰明的你一定發現了,這為后文中的“突然雷聲大作,先是飄下幾點滴雨點,接著大雨如注”早早地作了交代。再看看雨中的薔薇花:被瓢潑大雨“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顯得“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你覺得這樣的敘述突然嗎?不!在此之前,文章已經寫了它“剛剛開放,粉紅粉紅的,芳香撲鼻”。像本文這樣,在前文的某一個地方提到一件事、一種東西、一個人或一個問題,可又不作詳細的敘述,只作一個簡單的交代,我們把它稱作為伏筆。然后,在后文的適當地方,對于前面的伏筆加以點明或詳述。這一伏一應,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應,使全文結構嚴謹,一氣呵成。
小讀者,現在,你一定知道了那把“槍”是什么了吧。這伏筆呀,得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在同學們的習作中,老師常常會發現:有的內容前面提一下,后面卻沒有著落;或者前面一字未提,后面突然冒出一件事,或一個人,這不由讓人產生疑問。請看下面一段話:
去年寒冬的一個下午,我很不情愿地去商店給姐姐買墨水。忽然我發現我們班的李小文竟在小區廣場背著課文。我問他怎么回事,他告訴我家里來了客人,沒地方背書了,就到外邊來了。后來,我就和李小文一同來到他家,互相背起來,很快就背下來了。
這段文字選自習作《同學李小文》,在這個片斷中,我們發現其中的敘述不太清楚:前面交待“我”去商店給姐姐買墨水,到底買了沒有?李小文家里來的客人走了嗎?這些情節前面提了,后文卻無著落,影響了文章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磥硇∽髡叩迷谶\用伏筆這方面下點功夫!他完全可以試著運用伏筆這種手法,使后文發生的事顯得自然合理。小讀者,你能幫幫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