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然而,在我們的身邊,卻進常發生一些不尊重他人的事情。比方說,某些同學總是喜歡給別人起綽號,或者在別人的名字后面加上極不雅的后綴等,這些同學也常常得到同樣的“回報”。如此,相互不尊重,必然導致不團結。
古今中外,類似這種不尊重人而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例子也不少。英國著名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在訪問蘇聯時,因為名氣大,所到之處前呼后擁,他頗為得意。一次,他在街頭與一個聰明活潑的小姑娘玩耍,對小姑娘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大名鼎鼎的蕭伯納。”小姑娘并不吃驚,用同樣的口吻對他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卡秋莎。”蕭伯納萬分驚訝,為自己的傲慢深感羞愧。事后他說:“一個人無論有多大成就,對任何人都應平等視之,要永遠謙虛。”
在新《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話:論人際,應知禮;態度好,語言美;人相處,貴誠謙;己不欲,勿施人;小孔融,能讓梨。《社會公德四字歌》指出,與人交往應“謙誠禮讓”。《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強調“明禮誠信、團結友善”。這都告訴我們,只有尊重人,才能受人尊重。敬愛的周總理把以禮待人視為發揚中華民族美德,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有一次他坐車外出,路上經過一段積水的街道,因為急著趕路汽車跑得很快,行人避之不及,被車輪激起的積水濺到身上。周總理發現后,馬上叫司機停車,親自向行人道歉。周總理經常教育司機,要禮貌行車,人民的好總理就是這樣時刻尊重他人,處處尊重他人的。
學會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不尊重他人,只能受到他人的鄙視。馬克思說過,“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捫心自問,當你無意間傷害了他人的時候,你能不能像蕭伯納那樣誠懇地懺悔?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能不能像周總理那樣時刻尊重他人,處處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