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一生有許多重大發現,其中包括氧氣、氨氣等多種氣體,他堪稱氣體專家。但是,他也失去過一次絕好的機會。在普利斯特列所處的時代,化學界流行著一種“燃素理論”:許多物質之所以都能燃燒,是因為含有“燃素”。普利斯特列就是這種理論的信徒。有一次,他做實驗時,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氣體。這種氣體不易溶解于水,并且在充有這種氣體的瓶子中,老鼠能活蹦亂跳地存活下來。他想,既然老鼠不怕,我也就可以試試。他用玻璃管將這種氣體吸進肺中,竟覺得十分舒服。經過一番研究,他對這種氣體的性質已較清楚,但由于受燃素理論的拘泥,他稱其為失燃素的空氣。
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是個善于思考的人。他敢于沖破“燃素學說”的束縛,從普利斯特列的實驗中受到啟發,繼續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所謂“失燃素的空氣”就是能助燃的氧氣。
煉金,在古代曾“熱”了相當長的時期。煉金家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用瓦器燒水,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一些沉淀。善于總結的煉金家們提出了一種理論:火入水變土。這條莫名其妙的理論,竟占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頭腦。拉瓦錫并不輕信這一理論。他準備做個實驗,看能否證實這一理論。他將水倒進玻璃瓶中,再裝上一套循環裝置,加熱之后,水變成水蒸氣,經過冷凝管,又重新回到瓶子里。
這個循環實驗持續了整整100天。這時,玻璃瓶中果然出現了較多的沉淀。實驗前,他曾稱過玻璃瓶及水的總質量;實驗后,他再次將玻璃瓶和水稱了一下,發現總質量仍然沒變。細心的拉瓦錫還發現,瓶里的沉淀物(即“土”)的質量,并不是水失去的質量,而恰好等于玻璃瓶自身失去的質量。他還對“土”進行了化驗,發現其成分與玻璃相似。這充分說明,“土”不是火變的,也不是水變的,而是玻璃變的。
拉瓦錫把自己的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他的結論是:“由于人工的或天然的操作不能無中生有地制造出任何東西,所以在每次操作中,操作前后存在的物質總量相等,且其要素的質與量不變,只更換或變形,這可以看成一個公理。”
這就是著名的物質不滅定律。用現代語言可概括為:“物質雖然能夠變化,但不能消滅或憑空產生。”這一結論推翻了“火入水變土”的理論。普利斯特列對待傳統理論不敢越雷池一步,結果“當真理碰到鼻尖的時候還是沒有得到真理”。這說明:“盲從、偏見是創新的天敵,探索、挑戰才是真理的助產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