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從前有人開了家酒店,為招徠顧客,就請了幾個秀才為其寫個招牌。甲秀才大筆一揮,寫下“此處有好酒出售”七個大字,店主點頭稱贊。乙秀才指出此語過于啰唆,建議刪去“此處”二字,店家覺得有理。丙秀才搖搖頭說“有”字也屬多余,刪去更為簡練,店家覺得干脆。丁秀才卻認為顧客品嘗后對酒的好壞自有評價,“好”字也宜刪去,店家有些惘然。這時,甲秀才氣得說:“刪來刪去,干脆留一‘酒’字更為奪目。”店家欣然接受了。此后,酒家用“酒”字為旗幟(舊時酒店的幌子,用布做成,叫酒簾、酒望),一直被沿襲下來。
還有一個秀才賣瓜的故事也頗為有趣:
說的是有個秀才因生活所迫,弄了些西瓜擺在大路邊去賣。他還寫了一張與示,放在西瓜堆上:“此地西瓜出賣。”有個過路人看了以后,感到可笑,就告訴秀才:“西瓜就擺在這里,‘此地,二字豈非多余?只寫上‘西瓜出賣’就可以了。”秀才聽了覺得有理,就撕掉“此地”二字。
一會兒又有一人路過此地,看了告示后對秀才說:“告示下面堆的就是西瓜,人都認得,何必要寫‘西瓜’二字,只要‘出賣’兩個字就行了。”秀才想了想,感到人家說得也對,就又撕掉“西瓜”二字。
當第三個人路過,看到西瓜堆上的“出賣”二字時,仍然覺得好笑,就告訴秀才說:“西瓜放在路邊,不用說人們也會明白它是出賣的,何必再寫上‘出賣’呢?”秀才聽了后,感到這人說得也很對,就干脆把剩下的兩個字也撕掉了事。
一切文字的東西都要求要簡短,簡短還得看它的文字有沒有必要。凡是必要的,文字再長也是不可缺少的。不必要的,文字再短也是多余的。這兩個近乎笑話的故事,對于我們如何修改文章,力求字句精練,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