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實行文、理科綜合以后,帶動了整個初、高中地理學科的發展。近幾年,隨著高考文、理科綜合的施行,初中地理加入了中、會考的行列,地理在初中學科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這給廣大的初中生帶來了一個急需解決的課題,如何在初二地理課程結束以后,在有限的時間內,復習好整個初中地理知識,在會考或中考中取得好成績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制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做到復習有數,層層深入
根據復習的內容和時間,首先擬訂出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內容包括復習進度、每一章節的復習內容。通常,整個復習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跑教材”,即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提綱挈領地復習。此階段時間約占整個復習階段的一半時間。目的是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包括文字、圖等。第二階段是模擬測試,將四本書的知識有機融合。根據中、會考的具體要求,選擇若干套模擬試題,進行一系列模擬測試。目的是將第一階段分散的初中地理知識進行綜合,形成能力。第三階段是查漏補缺,針對教材中自己掌握中的薄弱環節,進一步鞏固。后兩者約占整個復習階段的一半時間。
二、注重基礎知識的把握
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基礎。第一段復習,一定要夯實基礎,將基礎知識記牢、記準,重點的圖一定要掌握住。如果第一遍復習的不好,第二段很難綜合起來。
地理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成因。以《中國的疆域》一節為例,主要的基礎知識是:我國的位置;我國四至的位置;我國東西所跨的經度、南北所跨的緯度以及對我國的影響;我國的鄰海、領海的寬度、內海以及陸上鄰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等相關文字和相關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注重知識能力的發展
高考文科綜合中的地理題目,是以考察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和綜合地理知識的能力為主。高考地理的命題思路決定了初中地理中、會考命題思路。因此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發展,并放在重中之中的位置上。學生能力的發展,是逐漸形成的。第一段復習——跑教材,學生掌握的是四冊書的基礎知識,但知識是孤立的、割裂的,學生掌握的只是孤立的知識點。第二段復習要在第一段復習的基礎上,通過模擬考試將四本書的知識進行有機的整合,通過考、講、評,提高學生的能力。
從近幾年的中考地理試題來看,初中學生應注重發展的能力主要有:①綜合知識的能力。綜合知識的能力就是將一節或幾節的相關知識點,編在一起進行考查,目的是考查學生知識的綜合掌握的情況。比如出示日本圖,讀圖回答日本的有關問題:問日本的工業分布具有什么特點?它與俄羅斯的工業分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試簡單分析一下。此題將日本與俄羅斯結合起來考,綜合考察學生對日本的工業分布和俄羅斯工業分布的把握情況。②運用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就是考察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出示澳大利亞圖,讀圖回答澳大利亞的有關問題:試從圖中給你的信息,說明該國為什么在南半球?此題考察學生運用已學地理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考試能力的提高
基礎知識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還要進行考試、做題能力的提高。考試及做題能力的提高,在乎日的練習中和第二段的模擬考試之間滲透。通過近幾年的復習,筆者認為學生在初三地理復習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審題。在平日練習和考試過程中一定審好題目,題目問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再做題。千萬不能草草地看一眼就解答。②別漏題。一定將練習題或試卷的每一句話都看一遍,尤其是在圖上填的問題,學生常常因“見空就做,無空就過”而遺漏。③注意合理地安排時間做題。做題以前,首先將試題整體看一遍,看哪一些比較簡單,哪一些比較難。做題開始時,先做會的,將難的放在后邊做。
初中地理復習的三個階段,隨著知識復習的深入,是逐步發展與展開的。其中前一個時段是后一個時段的基礎,學生只有在復習好前一個時段的基礎上,才能為后一個時段打好基礎。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尤其剛剛開始復習時,要向學生說明這一點,千萬不能將知識累計到一塊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