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人們的觀念、思維和認識往往會受到原有知識、經驗的影響。這些已知的東西,有時會使解決常規(guī)問題方便快捷,準確有效,但在面臨新問題新矛盾時,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有時卻派不上用場,甚至會成為創(chuàng)新的羈絆和阻力,以致于陷入思維誤區(qū)一籌莫展。
記得一堂課中,筆者給高二學生出了兩道題,一是“實心立方體對角線長”問題,即“怎樣知道一實心立方體對角線的長度”。二是“植樹問題”,即“怎樣栽植兩兩等距的四棵樹,并構成四個相等的三角形”。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卻難住了很多學生。
筆者對三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測試調查,對第一道題,除了一二位同學想出好點子外,更多的是用“勾股定理”。雖算是方法,但顯得繁瑣,不簡練,也不高明,僅是書本知識的套用。另一個“植樹問題”也把學生弄得不知所措。有的人懷疑其可能性。事實上,是他們被以往所學知識禁錮了思維。我們不妨試試下面的幾種思維方法,也許管用。
一、破框思維法
人的思維受阻,往往是太遵守常規(guī)和邏輯,總是太墨守成規(guī),害怕觸犯規(guī)則,不敢越雷池一步,把自己的觀念與思維囚禁在舊模式的框架中。但是創(chuàng)造就是要學會放棄,突破常規(guī),跳出框外去求新、求異、求變,放棄已知的東西,把心智的杯子空出來,好裝進新的東西,用全新的觀點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那就是你自己獨有的,與眾不同的。正如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所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如果哥白尼太囿于托勒梅的“地心說”就不會有“日心說”的產生;如果伽利略迷信亞里斯多德的“落體理論”,就不會有伽利略“落體學說”的誕生;如果愛因斯坦把自己框定在牛頓的經典力學框架中,就不會有“相對論”的問世。
二、創(chuàng)新思維法
跳出了框外,擺脫了傳統(tǒng)習俗和經驗規(guī)則的約束,進行另一番思考,就是一片更燦爛的天空,如同鳥兒飛離了鳥籠,飛船掙脫了引力。此時我們可以縱橫聯想發(fā)散思維,無所不至。可以嘗試下面一系列的思考方式:1.換位思維;2.反向思維;3.聯想思維;4.想像思維;5.立體思維;6.求異思維;7.求疵思維;8.設問思維;9.超現實思維;10.幻想式思維等等。前面提到的第一個問題,該用換位思考。如果試作“移位法”或“旋轉法”,就顯得更簡便巧妙,如圖一、圖二即為所求。
第二個問題,需要立體思考法,從二維的平面思考轉到三維的立體思考,問題才會解決。即把一棵樹栽到山頂,其他三棵植到山腳,就構成了一個如圖三所示的正三棱錐形,此即問題之解。
為了檢驗和訓練思維,請思考下列問題,并想想包含了哪些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
1.阿基米德從洗澡中悟出辨別真假皇冠的方法;
2.小司馬光砸缸智救小伙伴;
3.哥倫布豎蛋制服群雄;
4.法拉弟由奧斯特的“電生磁”想到了“能否由磁生電”;
5.愛迪生由“聲音產生振動”悟出“將振動還原出聲音發(fā)明留聲機”;
6.把電熱絲安裝到烤鍋的頂部;
7.“普通電話”變?yōu)椤耙苿与娫挕保?/p>
8.從“普通電影”想到“隧道電影”;
9.“有刷電機”變?yōu)椤盁o刷電機”;
10.“平面集成電路”變?yōu)椤傲Ⅲw集成電路”;
11.13個人平分9個桔子,要怎樣分才絕對公平?
三、突破心智枷鎖
影響和阻礙人們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因素很多,除了思維定勢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因素外,還有其他很多非智力因素,如興趣、熱情、動機、意志、思想境界、文化修養(yǎng)以及文化背景、社會環(huán)境等等,其中我們要拋棄下列一些不利于創(chuàng)新的心智枷鎖——
1、我沒有創(chuàng)造力;2、只有發(fā)明家才能發(fā)明;3、權威的話就是真理;4、游玩是無意義的;5、犯錯誤總是壞事;6、只有一個答案;7、不符合常規(guī);8、別做傻事了!9、司空見慣不驚;10、非我專業(yè)領域。如果你想發(fā)明創(chuàng)造,得先突破這些心智枷鎖。
思維的失誤會錯失人生的一段精彩,一個好的思維就會給人生一段輝煌。偉大的發(fā)明孕育在巧妙新奇的構思中。如果有人問我“什么是一個人最引以自豪的東西”?我的回答是“莫過于擁有一個充滿智慧,善于思考,富于創(chuàng)造的頭腦”。有了這樣一個頭腦,就可以構筑人生的大廈,鑄就事業(yè)的輝煌,托起未來生活的希望,盡情享受創(chuàng)造所帶來的種種樂趣,也為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盡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