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下半年,在學校領導的全力支持下,學校創新社開展了一次“黃材水庫之行科學實踐考察活動”,這次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科技素養、創新意識,同時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道德教育課。
一、活動地點的選擇
學校位于寧鄉縣城,所在縣域中的黃材水庫是我國三大土壩工程之一,是國家大二型水庫,其工程之宏偉,庫容之大,環境之美,是未去過的學生想像不到的。我們在選擇活動地點時,就注重給學生以較深刻的印象,讓他們感覺到人類的偉大,大自然的優美,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像我們的前人一樣去完成征服大自然的壯舉,同時也利用自然環境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培養學生寬闊的胸懷。
水庫大壩的下面不遠處有一處全國聞名的青銅器文化遺址,當時正在考古挖掘的炭河里,在它的附近就曾發現中國第三大國寶——“四羊方尊”青銅器。選擇這個時候、這個地點去開展這一科學考察活動。當然,可以使學生感受科學考察,學會科學考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激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對當地歷史、文化、文明的了解。
水庫上游的祖塔鄉是全省有名的貧困鄉,長沙市定點扶貧單位,其扶貧的一大工程就是移民建鎮。目前已建成一定規模,讓學生在參觀考察水庫之時,去領略一下祖塔的優美山水,去感受一下那里居民的貧困生活,考察移民建鎮帶來的影響,讓學生自己去調查,自己得出結論:移民建鎮是否可行?既可使學生學會科學的調查方法,也可對領導的決策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聯合學校團委會為祖塔鄉的希望小學募捐,將募捐到的錢、物、書籍交到學校師生手中,并感受學校師生的艱苦生活,體會自己生活的來之不易,學會珍惜生活。
二、主題活動
①體驗。學生觀看了雄偉的大壩并徒步登上近1里路長的大壩后,放眼望去,波光粼粼,大自然的美景和人類的杰作在這里完美體現出來。②乘船。登上水庫的游船,水資源組和環境組開始了他們各自的工作,采集不同水域的水樣,測定水的密度、酸堿度、濁度等,向管理所工作人員了解魚類等資源的相關情況;攝影組則不停地把美景和考察情況用相機記錄下來:遼闊的水面,碧綠的湖水,青翠的山巒,無不使人賞心悅目。③考察。乘船中,我們登上了水庫中段的岸邊,來到了中澳文化村的遺址。這里原來建有一個中澳文化村,由澳大利亞人投資,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開辦沒有多久后,這個文化村就倒閉了。我們的同學看到破舊的房間,凄涼的景象,斷壁殘垣,想像著剛建起時的興旺,調查當地的村民,探索中澳文化村興衰的原因,整個過程就是一堂生動的政治課啊!④步行。由于正值秋冬,水庫水位不深,我們的船只能停在離祖塔希望學校3個小時路程的地方,考察組成員下船徒步前行。日近中午,學生們的肚子咕咕直叫,這時偏要走3個多小時的路,對于城里來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多好的挑戰和鍛煉,饑餓難耐還得加快步伐。⑤祖塔移民建鎮的調查。好不容易來到祖塔移民建鎮的地方,同學們看到仿古的青磚房子,成建制開發的小街,倍感興奮。負責這一調查的小組成員則趕緊找當地居民調查,又是發調查表,請當地居民填寫好,又是訪談當地居民,請他們談移民建鎮、國家扶貧的感受,還要實地考察,忙得不亦樂乎,把饑餓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⑥“手拉手獻愛心”活動。又經過半個鐘頭的步行,下午2:00,我們終于來到了當地的希望小學,開展了我們的“手拉手獻愛心”活動,學校早已準備了號鼓隊迎接我們,領導、老師早就在等待我們的到來,我們感受到了老師、學生的純樸熱情,領導、老師對學生的深情。在這里;學校給我們的同學提供了當地學生標準的伙食:腌洋姜、辣蘿卜、青菜和粗糙的米飯,讓我們的同學大跌眼鏡,真正叫做給他們以“深刻的印象”了。⑦考察炭河里。又經過近兩個小時的步行(沿途考察了旅游資源,因為寧鄉縣政府為加快當地致富步伐,有意建設一個黃祖溈旅游風光帶),我們乘車來到寧鄉青銅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炭河里,這里正在進行考古挖掘,青銅文化組的同學看看這,看看那,與考古專家、挖掘的農民交談,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知識和資料,學生了解了中華文明,感受到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原來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加了自豪感和責任心,其心靈也得到了升華。
三、資料整理,撰寫論文
主題活動完了,但相關事情還不少,回校后,我們要求各組分組整理自己的資料,并將樣品等送相關機構進行鑒定,撰寫論文和游記、美文、交流心得。很多同學談到,這樣的活動,既學到了科學實踐考察的方法,又教育了我們,使我們得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很多知識、感悟和體會,是一次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動。
只要設計得好,安排得法,想得仔細,做得具體,科學實踐考察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利科學素養,又可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上做一份工作,作一份貢獻,這并不是不相干的,更不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