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作文中,不少習作選材新穎,布局精巧,感情真摯,美中不足的是只見其人,難聞其“聲”,好像在上演—部無聲電影,無法再現生活的立體畫面。那么,怎樣才能使文章“發出聲音”呢?
一,借用擬聲詞,發真實聲音
巧妙借用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擬聲詞,能給文章注入濃厚的生活氣息,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我聽見咚咚咚的敲門聲,噔噔噔地跑過去,吱扭一聲地把門打開”,它之所以比“我聽見有人敲門,趕忙去開”生動精彩,就因為模擬了生活中真實的聲響,借用了形象活潑的擬聲詞。行文中自然地運用擬聲語氣詞有助于增添生活情趣。展現人物個性,如;“瞧哇,大班長那呆傻相兒!”“嘿,簡直就是一根又粗又笨的呆木頭。”“不對哩,他呀,比木頭多倆耳朵。”“嗨,我說,以后咱們就管大班長叫‘比木多耳’吧!”你聽,一串幽默詼諧的調侃聲如在耳畔。將擬聲詞融入形象描繪之中更令人感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在窗外小販們扯著嗓子高聲叫賣中,在對面錄像廳俠客打斗的‘哈!嗨!’和女人嬌滴滴的嗲聲嗲氣中,在鄰家豪華音響超分貝狂轟濫炸的勁歌搖滾樂中,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筆。”瞧,我們仿佛也置身于這種嘈雜喧鬧的環境中了。
二、巧用修辭手法,壯美妙之聲
要想將生活中美妙動聽的聲音再現到文章之中,就需要恰到好處地運用修辭手法,化抽象為具體,變平實為生動。如《聽潮》:“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零在水上。”擬人化的筆觸描繪了眾多奇妙形象的比喻,將屬于聽覺上的聲音與人們熟知的事物聯系起來,讓人產生了豐富美好的聯想,從而體味到大海那溫柔甜蜜的寧靜美。又如《絕唱》中描述王小玉歌聲的美妙,“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是從味覺的角度寫聲音的甘美;“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服貼”,是從觸覺的角度寫聲音讓人無比的舒暢;“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是從視覺的角度寫聲音給人“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總之運用通感手法將聲音與人的各種感覺溝通起來,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促使讀者細細品味,獲取審美感受。
三、利用側面烘托,傳回音之聲
當如實描摹難以突出聲音的美妙之時,我們不妨轉換思維,利用側面描寫這一“回音壁”來反射,讓讀者從回音中品味其聲。可以渲染場面氣氛,如《絕唱》中“園子里面已經坐得滿滿的了”這部分側面描寫就用聽眾的爆滿來烘托演唱的高超技藝及巨大魅力;可以描寫聽眾反應,如《口技》中“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等賓客的表情變化,《絕唱》中“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滿園子里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等句,無須正面摹聲描繪,聽眾的表現已經顯示了歌聲的美妙;還可以闡發議論,如《絕唱》中夢湘先生的大段議論和旁人“論得透辟極了”的感嘆,《口技》中“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等精彩議論,有力地表現了聲音那奪人心魄的藝術魅力。這種側面描寫的烘托藝術往往能創造出“深山藏古寺”的奇妙效果,是正面描寫所無法替代的,因此我們寫作時應予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