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倫敦火車站舉行了一次“除塵器”表演。在那個年頭,除塵器是件很稀奇的東西,因此,許多人都在那兒圍觀看熱鬧。可是那次表演實際上只是用風把灰塵吹走,而且周圍的觀眾被吹得滿身是灰塵。人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有個叫布斯的人看了表演后心想:吹灰塵看來行不通,能不能轉個向,把吹塵改為吸塵呢?回到家里,他用手帕捂住自己的鼻子和嘴,趴在地上用嘴猛力吸氣,灰塵果然不再到處飛揚,而被吸附在手帕上。現在的吸塵器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造出來的。由吹塵到吸塵,這得歸功于布斯對及時轉向思考法的運用。
及時轉向思考法是指,當問題的思考到達一定的階段,碰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時,或看到了另一方向上的前景,有時需要果斷地改變思考方向的途徑,以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避免浪費精力和時間。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國家的科學家著手研究縮小電子計算機體積的課題。當時電子計算機體積龐大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電子管比較大。所以很多科學家都致力于使電子管小型化。蘇聯科學家曾研制成一種“花生管”,使電子計算機的體積縮小了不少。但電子管的小型化問題研制到一定階段時,困難越來越大,因為電子管小型化總有一個極限。面對這種情況,美國一些科學家放棄了電子管小型化這一研究方向,開辟了研制晶體管的新方向。由于他們及時轉向,使美國當時在縮小電子計算機體積的研究方面,一下子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當然,運用及時轉向思考法時必須慎重地、仔細地分析面臨的問題,看看是否真正需要轉向。該轉向時不及時轉向固然不好,因為那樣可能會白費精力一無所得;不該轉向而輕率轉向也不好,因為那樣將會把思路攪亂,把事情搞糟,甚至使本來可以成功的事情弄得半途而廢,或者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