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是人的一種感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僅從溫度而言,在夏季最舒適的環境溫度是18~24°C,若氣溫超過了舒適溫度人就會感覺熱,氣溫超過35°C就是酷暑了。不過人的感覺溫度與實際溫度往往又不是一回事,因為感覺除與氣溫有關,還和空氣濕度、風速等天氣要素有關。
人體自然散熱靠三種方式,即傳導、對流和蒸發。在夏季當環境溫度高于皮膚溫度時,空氣對人體表面產生加熱作用,氣溫越高,皮膚溫度也越高,體內至皮膚間溫差越小,越不利于通過傳導來散熱,如遇上靜風或微風天氣,對流散熱效率也很低。在這種情況下,排汗蒸發成了調節人體溫度的重要途徑,然而汗水揮發的快慢則取決于皮膚與空氣層間的濕度,濕度越高,蒸發越慢,人體散熱越難,人就越感悶熱。濕度對人體的影響,在舒適溫度范圍內還不太明顯,但在高溫時,隨著溫度的增高而越加突出。舉個數字例子,如氣溫為26°C、相對濕度90%與氣溫為32°C、相對濕度20%,人的感覺溫度都是25°C一樣。弄清了感覺溫度與實際氣溫之間的關系,就不難理解夏天皮膚發粘、氣溫并不很高而天氣很悶熱的原因了。
因此,你在聽天氣預報,不能只注意氣溫,還應關注濕度高低和風速的大小,這樣你就可知未來天氣是否舒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