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領了一個青年到智者歐底姆斯那里去請教。這個智者為了顯示自己的本領,就想在初次見面時給這個青年一個下馬威。因此,一見面他就劈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學習的是已經知道的東西,還是不知道的東西?”這個青年回答說,學習的當然是他不知道的東西。于是,歐底姆斯就向這個青年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你認識字母?”
“我認識。”
“所有的字母都認識嗎?”
“是的。”
“而老師教你的時候,不正是教你認識字母嗎?”
“是的。”
“如果你認識字母,那么老師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經知道的東西了嗎?”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學習,只是那些不認識字母的人在學習吧?”
“不,我也在學習。”
“那么,如果你認識字母,那你就在學習你已經知道的東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對了。”
這個青年就是這樣被歐底姆斯弄得昏頭昏腦,最后承認自己的失敗,而甘心拜他為師。
歐底姆斯使用什么手法,把這個青年弄得昏頭昏腦呢?
這段對話引自柏拉圖的《歐底姆斯篇》。在古希臘哲學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哲學學派——智者學派。這個學派在哲學史上以善于論辯而著稱。這些“智昔”,不僅自己常常同別人論辯,而且還以此為職業,招收門徒,專門傳授論辯拘方法。其中不少人淪為詭辯論者。
歐底姆斯所采用的基本手法,就是玩弄語言把戲,以混淆是非。
我們已經知道,概念都是通過語詞來表達的,但是,語詞同概念并不是一一對應的。不同的語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既念,而同一個語詞也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人們在思維與辯論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語詞和概念的這種聯系和區別。如果故意地抹殺這種聯系和區別,加以割裂或夸大,那就勢必會造成語詞或概念的混淆。
在日常語言中,有的語詞的涵義是不確定的,這種情況就有可能為某些人所利用,混淆同一語詞所具有的各種不同涵義(即表達的不同概念),來進行詭辯,歐底姆斯就是這樣干的。比如,“老師教你的時候”這個復合詞所表示的時間概念,既可以是指淡話時的“過去”,也可以是指談話時的“現在”,甚至是“未來”。而當歐底姆斯向這位青年提問說:“老師教你的時候,不正是教你認識字母嗎?”其中“教你的時候”指的是“過去”,即表示“過去”這一時間概念。而當他向青年提問說;“如果你認識字母,那么老師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經知道的東西了嗎?”這時,其中“教你的時候”(在中文中省略了)指的則是“現在”(或“未來”),即表示的是“現在”(或“未來”)的時間概念。但是,這位青年沒有覺察到這一點,因此被弄得昏頭昏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