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使初發2型糖尿病暫不用藥
按照日常的常規治療方案,對初發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空腹血糖高于12毫摩爾/升者,一般是采取口服降糖藥物治療。這雖然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療效,但患者此后必須長期口服降糖藥物,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也加大了導致藥物性肝腎損傷的機會。由于一些糖尿病患者的依從性較差,不能長期堅持按醫囑用藥,致使血糖反復波動,還容易導致并發癥發生。
解放軍305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祝開恩領導的課題組,經過對100多名糖尿病患者長達3年的研究,發現對初發的2型糖尿病患者,經過短期的胰島素強化治療(使用胰島素泵兩個星期),可以使其被抑制的胰島細胞恢復正常的節律分泌胰島素,患者的血糖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正常,從而達到了長期控制血糖的目的。課題組長期觀察發現,初發的2型糖尿病患者經過短期強化治療后,2~3年內可以不再口服降糖藥物或僅少量服用降糖藥物,就能達到血糖水平長期穩定,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肝癌肝移植需科學評估
近年來,肝癌的肝移植呼聲甚高。如果不考慮供肝來源和經濟條件問題,肝移植已超過肝切除成為首選治療方法。對此,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肝移植專家樊嘉教授在首屆世界醫學高峰會議上指出,應當對肝移植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進行科學再評估,嚴格肝癌肝移植的指征。
樊嘉教授通過對200例肝癌肝移植臨床資料進行分析,認為UCSF分期,即單個腫瘤直徑小于6.5厘米,或不超過3個腫瘤,且其中最大的腫瘤直徑不超過4.5厘米,總和直徑不超過8厘米,也許是比較適合我國國情的肝癌肝移植指征。在200例患者中,符合UCSF分期的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分別為87.74%和80.28%,復發率僅為5%。而不符合UCSF分期者,尤其是存在大血管侵犯,淋巴結或遠隔部位轉移的患者,1年生存率僅為34.28%,2年生存率為零。
樊嘉教授認為,肝移植應為小肝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統計表明,小肝癌肝切除的1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分別為58%~89%和35%~51%,而肝移植的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為80%~87%和60%~72%。在復發率方面也有顯著性差異。但只有嚴格掌握肝癌肝移植的指征,才有望取得明顯療效并發揮肝移植的優勢。不加甄別地盲目實施肝癌肝移植,將很可能落到人財及供肝皆空的境地。
肺癌新術式提高患者10年生存率
手術切除目前仍是治療肺癌最有效的手段。但近30年來,外科醫生用于切除肺癌的主要方法沒有大的改進,致使肺癌患者手術損傷大,術后局部復發率高,長期生存率一直停留在10%左右。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胸外科李簡教授經過不斷探索,于1992年底建立了經胸外側不損傷肋骨的微小切口進胸,于病變遠離處用電刀進行解剖和分離,徹底清除病變和淋巴組織的手術方式。這種手術方式由于手術切口小,對患者損傷小,可以使手術患者術后3~5天出院,十余天便能恢復至術前狀態。同時,還避免了患者手術切口周圍長期麻木或疼痛的后遺癥。
據李簡教授介紹,這種新術式的創立,是以減少肺癌局部復發為突破口。通過總結用該手術方式治療、而且具
有10年以上觀察期的所有肺癌病人16例(Ⅱ期7例,A期9例)的資料,發現這種新術式不僅顯著降低了肺癌的局部復發率,還使肺癌患者手術后的長期生存率得到顯著提高。其手術后的5年生存率達到了56%,10年生存率達到了31%,具有國內領先水平。
綜合療法消除房顫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外科姚志發教授等人首次從心臟瓣膜病房顫電生理起源、心肌細胞鉀離子通道變化的研究角度入手,揭示了房顫的發生機理,并通過改善心功能、瓣膜置換、電擊除顫、口服胺碘酮等綜合療法改變離子通道,進而消除房顫。
房顫是,心臟瓣膜病的主要合并癥,會造成病人心功能不全、快速心律失常、血栓及栓塞,甚至導致死亡或難以逆轉的腦神經損傷。據姚志發教授介紹,自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外科共施行心臟瓣膜置換術1026例,其中689例合并房顫。姚教授等人在圍手術期積極改善患者心功能,糾治離子紊亂和酸堿失衡,同時行瓣膜置換術。術中對電擊復跳或自動復跳后仍有房顫的病人,給予3~5次電擊除顫,促使房顫心律轉化為竇性心律。術后每天給患者口服胺碘酮200~400毫克,維持治療6~8周。圍手術期未能順利恢復竇性心律者,可繼續進行體外電除顫,并口服抗心律失常藥物。這些方法的綜合應用,能使恢復竇性心律的病人不再出現房顫,也能使房顫沒消失的瓣膜置換者消除房顫。統計表明,在689例房顫患者中,通過上述治療有208例恢復了竇性心律,占所有心臟瓣膜病房顫病例的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