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夏秋季節兒科常見疾病之一,孩子腹瀉時往往伴有嘔吐、食欲減退等消化道癥狀,嚴重的有腹痛、口干、尿少等。由于病毒、細菌及飲食不節等均可引起腹瀉,因此,必須根據病人的病情,合理的進行對病因及對癥治療。有不少家長見孩子生病了,自己到藥店購買一些止瀉藥物治療,若用藥不當有可能加重病情。
我曾接診一個一歲多的小男孩,因發熱、腹瀉2天,大便稀黏液狀,帶有少許膿血,每日10~20次不等。家長到藥店買了止瀉藥物矽碳銀片口服,服藥后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并且出現抽搐、昏迷,這才送醫院治療。經我們全面檢查及化驗,診斷孩子是急性中毒性痢疾,經過積極的搶救治療,病人脫離危險。痢疾是由于進食不潔食物引起的一種夏季消化道傳染病,當出現腹瀉時,解黏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大便化驗有紅細胞、白細胞及膿球。大便次數的增多,可以將體內的毒素及代謝產物排出體外。若過早使用止瀉收斂的藥物,就會使毒素吸收,造成身體各臟器功能損傷,嚴重的可危及生命。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上常有發生。
夏秋季節的氣溫較高,大量出汗喪失水分,使人體的口腔和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減少;當人們大量補充水分時,又沖淡了消化液的濃度,胃酸被稀釋后殺菌作用減弱,各種致病菌污染的水及食物一旦食用進入體內,就會造成一系列的胃腸道反應,表現為嘔吐、腹瀉,將一些毒素及代謝產物排出體外,保護機體及臟器的功能。一旦將毒素或病菌清除干凈,腹瀉就會自然止住,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濫用止瀉藥,就有可能留下中毒及繼續感染和加重病情的隱患,造成不良的后果。
不同原因引起的腹瀉,應當有不同的處理辦法。傳染病腹瀉應及時到醫院檢查,發現異常應針對病因積極治療,方能取得藥到病除的效果。若由于飲食不當、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最好不要隨便購買抗生素治療,以免引起菌群失調,造成二重感染。對這類的病人最好使用一些調節胃腸功能的藥物,補充體內的各種消化酶和腸道益生菌,使消化道盡早恢復自主的功能。因此,對于腹瀉的病兒,家長千萬不可隨便購藥給他們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