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的早上,小明在被窩里正睡得香甜,做著和同伴們做游戲的好夢。
“快起來,快起來,要不又要遲到了”。媽媽把他從被窩里拖起。他惺忪著眼,一個勁地叫肚子疼。就這樣,媽媽還是幫他穿好衣服,端上一碗他平時愛吃的肉絲面條,外加兩只荷包蛋??墒切∶鞒蛞膊怀蛞幌?,趴在桌上直哼哼。媽媽只好帶他去醫院看醫生。到醫院檢查也沒查出毛病,醫生說也可能是腸痙攣。就這樣, 小明獲得一天的假。上午逛商店,下午逛公園,百病消除,玩得不亦樂乎。
轉眼又是一個星期過去了,小明的病又發了,唉,這回還真有點像,除了仍喊肚子疼以外,還有點惡心、想吐。街上正在流行肝炎,莫不是得了肝炎?這可嚇壞了媽媽,忙著帶他到醫院去化驗,還到防疫站打了一針甲肝疫苗。
可到了第三個星期天,又來了,媽媽才知道他裝病。于是想起到我的心理咨詢門診來討教教育方法。我告訴她,這病是病也不是病,起初是由于不情愿上學裝出來的,但是長期處在這種周期性的精神緊張狀態,就會產生條件反射,有的真的患上神經性頭痛和胃腸道不適。醫學上把它稱之為“兒童周末恐懼征”。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自3 歲起就有一種反抗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 反抗意識越來越強, 到13 歲便進入了所謂的“危險期”。由于家庭的壓力過大,兒童心理上的逆反情緒也越來越強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所謂的“ 周末綜合征”。如果此時父母仍一味迫使孩子去做他不愿做的事,或隨意打罵,則可能事與愿違,有的孩子甚至會出現逃學或出走。
童心無邪,是誰把他們逼到撒謊裝病這個地步呢?
望子成材是家長們的共同心愿,他們雖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但絕不放棄。他們總認為:“父母不如人,子女不能再不如人。”有些家長在童年時確有一定天賦,因各種原因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們就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強加給孩子。
再一個原因就是盲目攀比。有的家長見人家孩子學這學那,怕自己孩子不學,將來適應不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也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有某項特長將來升學考試能加分;等等。因此, 不顧孩子有沒有興趣,有沒有天賦,盲目地送孩子進這個班,那個班,或聘請這門家教那門家教……
誰能想到,一個小學生的書包就有十多斤重, 課本、家庭作業、課外閱讀和各種輔導教材,林林總總幾十本。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點,他們在那里寫啊背啊,忙個不停。盡管這樣,望子成龍、成鳳的家長們,仍然沒有放過他們,一廂情愿地給他們安排了書法、繪畫、舞蹈、外語、鋼琴、電子琴及表演影視等名目繁多的課外學習。孩子們的休息時間被它們擠掉了,更令人可悲的是,孩子們活潑好動的本性被漸漸地磨滅了。孩子們在吶喊,在反抗,裝病逃學也是一種反抗手段。
我們說,學習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但也不能層層加碼,過多過重的課外輔導學習,只能使他們產生厭煩情緒,形成逆反心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學校、家長應把自由、天真、活潑、好動的本性還給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