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白天上班晚上進家,所接觸的僅限于家人和單位的同事。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時間出去轉轉,便就又陸續見到了不少昔日的故交舊友。常有這樣的情形:多年不見的熟人乍一見面,握著我的手驚嘆道:“哎呀老秦,身體還是這么棒!”“看你那面容氣色,真好!”……開始,我以為人家那不過是恭維——就我這身子骨兒,也配稱“棒”稱“好”?幼時的一場脊髓灰質炎致我終生殘疾,雙上肢和右下肢肌肉萎縮、功能喪失;3 歲喪母經歷坎坷,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令我早年患下了胃病;還有嚴重的過敏性鼻炎;前幾年因居住環境差,又患有肺氣腫,每到夏秋之交就發作。假如這樣的身體也被冠以“棒”、“好”二字,那么這世上還有“不棒”、“不好”的身體嗎?可時間長了,我發現這種“恭維”不是出自一個兩個人之口,幾乎是眾口一詞地夸我“身體不錯”、“不見老”,甚至竟有人鄭重其事地登門向我討教是“怎樣保養的”。于是我就認真審視了一下自己。這一審視才發現,許多常在老年人身上表現出的諸如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癥狀,在我身上還確實找不到。我不僅每天中午要睡上一小時,晚上也從不熬夜,九點左右上床,不消幾分鐘便酣然入睡,且睡眠質量極好,沒有特別大的響動甭想吵醒我,一覺睡到天亮;閱讀文字性的東西基本可以記住,與年輕時的記憶力沒有很大區別;飯量當然比年輕時差了些,但食欲不錯,沒有什么所謂“不愛吃的”,借用一句廣告詞叫“吃嘛兒嘛兒香”;至于精神,不敢妄用“矍鑠”二字自詡,但自覺飽滿,沒有過疲憊不堪、打蔫兒、哈欠連天的體會。發現了自身這些以前不曾留意過的“優點”后,我就想,自己從未刻意保養過( 譬如吃這補藥那補品什么的),受經濟條件所限,一日三餐無非饅頭米飯、大蔥蘸醬熬蘿卜炒白菜之類,可兒時的一個讓人可憐的“病秧子”,到老了怎么竟反倒被眾人齊夸“身體好”了呢?
想來想去, 就想到了“ 精神”二字,想到了心理問題——“精神變物質”這個哲學命題。在人體健康問題上似乎也得到了證明——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有利于人體的健康。
我自幼身殘且喪母,生活之艱難、經歷之坎坷可想而知。但我卻天性樂觀、開朗。也可能是被幾十年艱辛的生活磨礪得皮實了,不論遇到怎樣的難關,我都從不悲悲戚戚、顧影自憐地暗自垂淚;也不唉聲嘆氣、一籌莫展地怨“命運”不濟;更不會自暴自棄,當然也不會像阿Q 那般用自欺欺人的什么“精神勝利法”自我麻醉或強作歡顏,而是勇敢地正視它,積極想辦法克服它、解決它、戰勝它,在它面前不傷感。一旦克服了它解決了它,就有一種成功感、欣慰感、喜悅感洋溢在心頭。“快樂是精神的維生素”,對身心健康自然是大有裨益。所以,憂郁癥之類的疾病絕不會找到我的頭上來。
殘疾人要說一點兒自卑感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自卑,按現代的說法屬于心理障礙。倘若不知道也就罷了,如今知道了,怎么辦? 克服它! 我雖四肢殘了三肢,但畢竟還剩一條左腿是正常的,因了這條正常的左腿,我就還能行走。自然,那“走”的姿勢欠雅,難免引得路人側目甚或說點兒什么。讓他說去,走自己的路! 退休后,有時間了,我不僅要走,而且還要“跑”——只要天氣正常,每日清晨即起,洗漱完畢,走出家門,做幾個彎腰動作,再做幾個下蹲起立動作,然后便沿著路邊“跑”上它一段。“跑”字所以要加上引號,因為嚴格地講,我那實在算不上跑——邁出的左腿落地站穩后,靠身體的晃動將殘疾的右腿甩向前,待其落地并支撐著身體還沒歪倒的瞬間,迅速地又將左腿邁了出去……我心里明鏡兒似的——就這種“跑”法,說不定正被多少雙眼睛“欣賞”著吶! 可我就是要在這種“欣賞”的目光中堅持著“跑”下去,讓那自卑的心理隨著身上潮乎乎的汗水一起蒸發掉! 每次“跑”完,不僅呼吸舒暢,且心中有一種“又一次戰勝了自我”的勝利感。日子久了,“跑”的成效也就顯現出來了——如今我的胃病早已好了;飲食不管軟硬涼熱沒有不敢吃的;肺氣腫不知算不算是徹底痊愈,起碼去年的夏秋之交沒有復發;我面色紅潤, 精力充沛。尤其要說的是,不懈的堅持,不僅“跑”掉了自卑的心理障礙,而且還贏得了常見我“跑步”的人們的欽佩,他們不僅再沒了譏笑,仿佛還受到了感染。那天清晨,就在從兩位遛彎兒的中年漢子身旁“跑”過時,聽其中一人說:“瞧這老爺子,真夠意思!”
清晨“跑步”,白天干點兒什么呢?南宋詩人陸游云:“皓首更覺知識淺,老來正是讀書時。”我讀書、看報,學著寫文章。不是說菜刀不用要長銹,人的腦子不用也是要“生銹”的嗎?
我體會,“ 生命在于運動” 這句話中的“運動”一詞,不僅指身體的活動,還應包括動腦,常用著點兒腦子,免得將來得老年癡呆癥,正所謂“讀書有味身忘老,病須書卷作良醫”( 陸游)。退休后,我自費訂閱了幾種報紙雜志,讀書看報有了什么體會或在生活中有了什么感悟,就動筆把它寫一寫。比如從《北京日報》的健康專刊上拜讀了陳村的《彎人自述》后,便想:我這“歪人”( 雙腿長短不齊,站立時身體歪斜著) 也述一述有何妨?于是,便不揣淺陋寫下了這篇拙文。當然,只有初中文化的我之“述”與人家陳先生那“述”差著檔次呢。可如果因自己文化水平低怕失敗、怕“現眼”就不敢寫,豈不又是一種自卑心理的表現?所以,此文形成時,我想,即使不能發表,也權當自己又一次戰勝了心理障礙。也算“與時俱進”吧,前不久又弄了臺電腦,學著“換筆”和上網。當然,對我這個年紀大又不懂洋字碼的人來講,要想學會操作電腦,是很困難的。可我不因此發怵而自卑退縮,下工夫愣學!這篇拙稿便是我從電腦上寫成并試著用E-mail 發送到編輯部的,假如能發送成功,便又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當然,如果發送不成功,我也不會氣餒,向內行人虛心請教,繼續學! 動腦的結果,使我至今思維清晰,反應尚不算遲鈍。
至于別人問我是“怎樣保養的”,實在說不出,確實沒刻意保養過。倘若一定要說,那么我就說:人一旦克服、戰勝了心理障礙,絕對有益于身體健康,延緩衰老——只是不知這算不算一種“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