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一個世界,一個廣博的世界,一個任你馳騁的世界。這里邊有山,有水,有你喜歡的詩歌,有你崇拜的主人公,更有月的陰晴圓缺和人間的悲歡離合。只有當你漫步其中,你才會真正地體會到文學大師高爾基的這樣一段話:“我懂得,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的時候,似乎是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而當你真正讀懂了這段話時,你也便讀懂了人生,讀懂了人生的坎坷與平坦。
●如果你要找一位永遠忠實于你的朋友,那么最好的選擇便是:書。法國作家雨果說:“圖書是冷漠的,然而是忠實的朋友。”臧克家認為“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而莎翁則干脆說“生活中沒有了書籍,就像沒有了陽光”。試想:如果沒有了陽光,你會變成什么樣子?如果沒有了朋友,你會怎樣的孤獨無助?而“朋友”之中的書,則會永遠地為你服務,因為“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融化”(雨果語)。
●有哲人說“時間是醫治心理創傷的良藥”,這話很有道理。對于心理創傷,還有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呢?有!那就是書。富蘭克林說:“我認為讀書是我的唯一娛樂。”當你苦悶的時候,當你被某些生活瑣事所纏繞的時候,甚至當你絕望的時候,請讀書吧,它會像一位嚴格的導師,對你諄諄教誨,使你更深層次地懂得人生并非一帆風順;一段時間以后,你會靜下心來,直視你面臨的現實,“通過苦難,走向歡樂”。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是不是能這樣講,“時間便是一部讀不完的書”。
●孔子“韋編三絕”,杜甫“讀書破萬卷”,也生動地告訴我們:如果想成為一名學問家,沒有“頭懸梁,錐刺股”的務實精神是不行的。
●有時候,一部書的完成史便是創作這部書的作家的生活史,這個作家一生中無時無刻不在研究著這部書,研究著這部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和每一縷情愫;而這部書便是作家的一生經歷,比如《紅樓夢》的創作史便是曹雪芹大半生的坎坷史。
●從根本上說,一個人人格的完善,都是借助“書”這個橋梁來完成的。任何一種偉大的人格,無不滲透著某些書的影響;正因如此,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這里不妨加上一句,“讀各類書,你便會變得聰穎和淵博起來”。
那么,讀書吧,你會在書的熏陶下完善自己的形象。
●一個真正大寫的人,在生活上可以要求標準低一些,甚至完全可以接受貧困交加的境況,卻萬萬不能做精神上的“無產者”,知識上的饑渴者,因為緬甸諺語里說“無知比貧困更可怕”,而要成為知識的“大款”,你必須做到兩條:認真走路和刻苦讀書。“走路”即走人生,好好地活;“刻苦讀書”,則會為你指明走路的方向,為你擺正走路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