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體育運動受傷后果由誰負擔
○羅緋羅襄瓏
[案例]陽某和葉某是某中學同學,都是未成年人。2004年4月21日下午,他們利用放學時間與同班同學數名打籃球。陽某在投籃時,不慎碰倒了在攔籃的葉某,造成葉某的腳粉碎性骨折。葉某的父母作為監護人以葉某名義對陽某及監護人陽某的父母和陽、葉二人的學校提起訴訟,請求人身損害賠償。
[說法]法院經過審理后認為:籃球運動具有群體性、對抗性及人身危險性,在運動中出現人身傷害事件屬于正常現象,應在意料之中。所以,參與者無一例外地處于潛在危險之中,既是危險的潛在制造者,又是危險潛在的承擔者。籃球運動中出現的正當危險后果是被允許的,參與者有可能成為危險后果的實際承擔者。而正當危險的制造者不應為此付出代價,陽某的行為不違反運動規則,不存在過失,不屬侵權行為。此外,學校對葉某的傷害發生沒有過錯。故法院判決駁回葉某的訴訟請求。
表面上看,不適用《民法通則》第132條公平責任原則似為不公平。但實質上是最為公平的,因為這種實質的公平在于社會利益和個人權利保護的利益沖突中,所作出的價值選擇。“在體育活動中選擇自愿承擔危險的規則來保護行為人的利益而舍棄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原因在于社會利益的保護和個人權利保護發生沖突的時候,侵權行為法的價值選擇基準更多地側重于對社會利益的考量”。在體育活動中意外受傷,非要追究無過錯行為人的賠償責任,造成更多人由于害怕意外傷害的賠償責任而不敢參加體育活動,損害的則是更為廣大人民的利益,損害的社會利益的民族利益,政府積極鼓勵進行全民體育活動就成了一句空話。
兒子犯罪造成的經濟損失,父親有賠償義務嗎
○王玉信
[案例]趙某的兒子是一個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今年3月份在網吧逃學期間和另一位同學發生廝打,一拳將對方同學眼睛打成重傷。對方家長要求刑事附帶民事賠償3萬余元,法院判決生效后,對趙某依法執行部分賠償。作為孩子的家長,兒子犯罪造成的經濟損失,父親有賠償義務嗎?
[說法]首先要看罪犯是否成年,如果被告人是未成年人,或者是限制行為能力的人,那么他的親屬或者監護人就完全有義務對其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賠償。因為根據我國《婚姻法》第17條和《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在未成年人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或其法定監護人有賠償損失的義務。人民法院在處理時,會根據未成年人的家長的經濟能力,責令其部分或全部賠償損失。
罪犯如果已經成年,已經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他們當中有的人已經有了經濟收入,自己可以獨自承擔賠償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罪犯的親屬(父母親等人)就不存在賠償義務。但是,大多數的附帶民事賠償案例卻是賠償能力不足。被告人雖然有一定的經濟收入,但是還不足以賠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這時,作為罪犯的親屬,可以幫助他對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賠償。
在校園里被車撞傷是不是交通事故
○李雪平
[案例]小林在某中學讀書。前不久,王某駕車來學校辦事時,將車輛直接開進了校園里。離開時剛好是放學時間,人比較多,不慎將小林撞傷。當地公安交警部門接到報警后,立即派人趕到了事故現場,但他們在對現場進行勘驗、檢查后,卻說這不是交通事故。對于交警的這一說法家長感到難以理解,小林明明是被行駛的車輛撞傷、為什么不是交通事故呢?如果真的不是,應由哪個部門處理及怎樣挽回損失?
[說法]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五款規定:“‘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為此,要確認在校園內被車輛撞傷是否屬于交通事故,必須確認“道路”的范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款指出:“‘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于公眾通行的場所。”而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不允許社會上的機動車通行,所以,在校園范圍內被車輛撞傷確實不是交通事故。
在校園內發生車禍雖然不是交通事故,但是,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車輛在道路以外通行時發生的事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到報案的,參照本法有關規定辦理。”為此,家長可以要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參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進行處理。而家長要挽回這起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除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進行調解外,還可以由雙方自行協商,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律作出公正的判決。小林是中學生并且是在校園內被車撞傷的,而學校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的義務,為此,家長不僅可以向司機王某索賠,還可以要求學校承擔相應的責任。
父母給孩子造成財產損失同樣也要賠償
○凌傳昌洪立軍
[案例]楠楠今年14歲,正在上初中二年級。前幾年父母離婚后,楠楠隨父親一起生活。在祖父去世時,留給了他一些遺產,可父親把這些錢取了出來做生意,結果卻虧了。楠楠的母親得知后,要求楠楠父親賠償孩子的損失,但他父親卻說自己不僅是楠楠的監護人,還是楠楠的父親,有權支配兒子的財產,哪有父母要賠給孩子財產損失的道理呢?
[說法]對無行為能力及行為能力受限制的人的人身、財產以及其他一切合法權益的監督與保護,稱為“監護”。承擔此項責任的人稱為“監護人”,而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監護人不認真履行監護職責,甚至利用監護權侵犯被監護人的財產。為保障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我國《民法通則》第十八條規定:“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被監護人的資格。”所以,監護人有義務、有職責保護好被監護人的財產,而不得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當然,監護人是父母的,給被監護人造成的損失也要賠償。
本案中,楠楠父親把屬于孩子的財產用于經商,這顯然是不允許的。因此,他們雖然是父子,但由于楠楠父親沒有合法履行監護職責,為此,應當賠償給孩子造成的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