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詩人蘇軾吃過不少文字官司。他任杭州通判時,寫有《觀潮》詩五首,其中第四首為:
吳兒生長狎濤淵,
冒利忘生不自憐。
東海若知明主意,
應教斥鹵變桑田。
誰想到這首同情吳國水澤勞苦大眾的詩,竟被誣為“諷刺朝廷水利之難成”,甚至是“包藏禍心,怨望其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敢為悖慢,無知畏忌”的大逆不道的“怨上詩”,于是,蘇軾被捕入獄了。這一冤案由御史中丞李定主持審訊。之后,他們更進一步抓住蘇軾《詠檜》一詩中的“根到九泉無曲處,歲寒惟有蟄龍知”兩句,向宋神宗告狀,硬說蘇軾有“不臣意”,企圖置蘇軾于死地。宋神宗總算比較冷靜,問:“卿何以知之?”答:“陛下龍飛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說:“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雖然如此,御史們還在繼續搞鬼,想把蘇軾定為死罪。可是憚于輿論的壓力,宋神宗亦不愿背上“殺才士”的惡名,蘇軾才死里逃生被貶黃州,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烏臺詩案。”
可是事情并沒有完,蘇軾的政敵們仍在虎視眈眈地要找他的岔子。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五月,蘇軾在揚州寫了《歸宜興留題竹西寺》詩三首,其中第三首有這樣兩句:“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又欣然。”不料又被御史們參了一本,說神宗剛死,作為臣竟有此歡欣心情,實屬大逆不道。
北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蘇軾被貶惠州時,有人又以他兩句“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進饞于宰相章惇。章惇大怒,認為蘇軾在貶謫時居然有“春睡美”的閑適,顯然是對抗朝廷,于是又把他貶到更邊遠的儋耳(今海南那大)。就這樣,蘇軾一次次被貶逐,直到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