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用尾巴發聲的動物確實很罕見。但在南、北美洲大陸的一些地區,大名鼎鼎的響尾蛇的尾巴有這種功能。海獺還會用尾巴拍擊水面,向同類以示警告。
響尾蛇種類較多,體長一般1~1.5米,最長的可達2米,是一類毒性很強的蛇。它們的尾巴雖然與其他蛇類不同,但也不是生下來就具備音響器。剛孵化出來的響尾蛇,尾巴的末端很像紐扣。響尾蛇必須蛻皮才能生長,每蛻一層皮,響尾蛇尾部就留下一條角質環,成年響尾蛇尾的末端有一串角質環,是多次蛻皮后殘留下來的角度化表皮。這種角質化表皮圍成了一個空腔,空腔內又由角質化表皮隔成兩個環狀空泡,也就是兩個空氣振動器,當響尾蛇的尾部一晃動,在空泡內便形成了一股氣流,隨著氣流一進一出地往返振動,空泡就發出“嘎啦、嗄啦”的響聲。響尾蛇尾部擺動的頻率為每秒鐘40~60次,發出的聲音最響時,在30米以外也能聽到,周圍的一些動物聽到這種聲音時,往往嚇得拔腿就逃。也有科學家認為,響尾蛇發出的聲音有點像溪流似的水聲,用來引誘口渴的小動物,也是一種捕食的方法。
海獺和臭鼬的尾巴都是出色的警告器,而海獺的尾巴還是水中劃行和筑堤的工具。海獺十分靈敏,當它發覺敵獸襲擊時,就會發出“警告”,用扁平的尾巴猛擊水面,打得水面噼啪作響,于是它的伙伴就會立即潛逃得無影無蹤。臭鼬同樣也會用它的尾巴當做警告器,但它所警告的是敵方而不是同類。如果人見到臭鼬的尾巴往背部卷曲成弓形的姿勢,就該識相一點,趕快避開,否則,它的肛門腺分泌出臭液散發的惡臭會令你昏倒。